(獨媒特約報導)青衣長康邨,青衣島內最大型的公營屋邨。從長青巴士總站走下去,便是一列公屋,有偌大的廣場,幾乎每座公屋下都是各式各樣的食肆、診所、便利店。王振霖5歲時隨家人搬到青衣,成了30年島民;他領記者逛一圈,說得出屋邨方寸,今昔種種變化。王振霖更表明,將考慮戰挑田北辰「頭馬」、長康當區區議員徐曉杰。
最可惜的變化,他說是領展把長康商場轉售予新買家後,店舖組成變了樣,愈來愈多連鎖店進駐。他還記得,兩年前陪伴街坊36年的長康酒家結業,老街坊昔日自動自覺找位子,不靠知客帶位的景像不再。走了一圈,他說得興起,領記者一起到新茶樓飲茶,那裡仍然是街坊聚街的地方。
然而,交通路線老化,年輕人紛紛搬出去,王振霖希望長康邨可以令年青人「愛回家」。「簡單來說,年青人對長康沒歸屬感,當這裡只是『長青酒店』,區議員又不理,我團火累積可久了。」
日夜通勤漫長的青衣島民
青衣介乎大嶼山與九龍半島之間,驟眼看以為青衣遠離城市繁囂,又交通便利。不過,據統計署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青衣新市鎮人口約為18萬4千人,與一個區議會分區如灣仔(18萬人)的人口相約,但是交通配套相差甚遠。
王振霖的團隊成員Kelvin 形容自己住「青衣山下」,而王振霖則住「山上」。「如果沒有巴士N241線,港鐵青衣站是最後夜歸街坊唯一能趕回家的交通工具。」然而,N241線全程共57個站,路程相當漫長;而港鐵和其他常規巴士路線,凌晨1時後已沒有尾班車。王振霖笑言凌晨後青衣成「孤島」,對住山上的居民而言,工作或遊玩後夜歸,情況有如「灰姑娘」。直到今年初,運輸署終回應訴求,建議設通宵來往旺角、青衣小巴線,但路線擬只覆蓋青衣北,不經青衣南部。
不論日夜或遠近,青衣島民乘車通勤時間漫長,似是生活日常,也因此長康變成『酒店社區』。作息以外,居民都沒多餘時間參與社區營造,久而久之欠缺歸屬感。王振霖帶記者到長康邨對出的青衣西南體育館,涌美路上有往藍田的巴士42C線、到九龍城碼頭的巴士41線、到葵芳的43M線。王振霖逐條路線點評,直言長康邨島民要外出,有如切膚之痛。
「一坐41線,得花一小時以上時間出市區,車站多,路線又迂迴。想近一點到荃灣,243M線先繞青衣島走一圈才出去,不客氣說,如果我從元朗出發,坐西鐵,相信我到了荃灣,飲埋茶,243M也未到達。如果說再近一點到葵芳,本來有巴士43M線,班次算密,後來新增小巴88D線,巴士便減班。然而小巴獨大後,小巴也開始失班,小巴司機老化、難聘新人早是常識,所以你瞧,我們在小巴站旁談了5分鐘有多,也未見下班小巴。」
在長康,面對如此老化、急需重整的交通規劃,很多年青人都想搬出去。他如此總結。
社區忽視年青人需要
從涌美路走回邨內,王振霖邊走邊說,以一個三十年街坊的身份,道盡邨內每一個設施的故事。他表示,邨內康體設施以服務年長人口為主,但設施保養和規劃都未如理想。他帶記者穿過公屋後的一處長者康體設施,但只感熱風撲面,原來該位置正位於食肆後面,面對排煙氣口。老人家都到遠一點的石凳坐著。
不少公屋的地下設有連鎖食肆,於是公屋後總有排煙口,但同時不少康樂設施設於公屋背後,即使經過,也得承受一陣熱風。王振霖更指,部份公屋背靠斜坡,食肆排出的油煙會向上飄散,影響低層住戶。「甚至有老鼠會爬上低層單位,當區區議員收到投訴,有跟進過,在一些單位窗外設擋鼠板,但只佔很少部份,鼠患仍然存在。」
同時,他又觀察到社區設施沒顧及到年長人口以外的需要。不止於邨內商場轉手後,本來的公廁變成「私廁」,只准員工使用;邨內一個小型籃球場,每逢十一時後就會鎖閘。曾經是羽毛球場的地方,現在變成放幾個花圃了事。長康一直有新家庭,甚至有南亞家庭搬進來,但是屋邨通告以中文為主,久而久之,街坊嫌南亞青年大聲滋擾,對方又未能參與社區,造成文化隔閡。邨內的互助委員會,成員陸續上年紀,而又苦無年青人接棒,參與社區事務。
有愛就有動力服務社區
現時長康區議員為實政圓桌徐曉杰,連續兩屆區議會選屆均取得超過三千票,是青衣區的票王,去屆更在無人挑戰的情況下自動當選。原本為新民黨的徐曉杰,在2017年跟隨田北辰退出,另組實政圓桌。
「老邨會面對很多改變,這很正常。」王振霖認為,令年青人「愛回家」會惠及整個社區。「有很多年青朋友想改變社區,改善現有的問題,但去到區議會層面,感覺年青的持份者未能好好發聲,設施及工作都側重到某一個方向,區議會資源充足,卻時有錯配之感。然而,當我們想年青人愛回家,其實邨內的老人家也會希望子女、家人可以多一點回家吃飯吧。」
王振霖說,作為街坊,過去已經累積一團熱誠想參與社區營造,只是未能找到切入點。今年6月,他找到一群年青而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笑言自己是一介匹夫,唯有靠更多朋友幫助,群策群力,才可以凝聚更多街坊。不過,從事航空業,亦有兼職在身,訪問當日早上的前夜,他剛完成凌晨航班,深夜才返到家中。這份動力,倒是不易堅持。他說,這是工作帶給他的質素:待人接物要細心,也要有時間管理。
話未完,中秋節將近,他將會和團隊及義工,幫忙邨內的街坊組織舉辦中秋晚會。「有愛,就有動力。」
記者:陳子雲
攝影:梁筱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