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東涌團隊昨日(10日)於東涌市中心舉辦社區論壇,吸引不少內地旅客駐足甚至發言。有旅客表示,團費包括了巴士費用,故使用公共交通到東涌,相當費時;東涌食肆爆滿,團員大多只能站立吃飯,或被迫坐在樓梯食飯盒。論壇嘉賓姚松炎批評政府明知大橋開通帶來的人流、車流負荷,卻未有檢討規劃,令旅客依賴既有社區設施。朱凱廸則強調旅客不可「無限量」增加,「香港係孭緊自己都孭唔到嘅負擔」,將會在立法會反映居民及旅客意見,促政府效法台灣等地限制旅客人數。
參與論壇者中不乏內地旅客,姚松炎及朱凱廸多番主動邀請旅客分享行程及感受,並讓東涌街坊講述大橋開通後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一位廣州旅客表示,他與友人跟團來港參加一日遊,團費包括了B6巴士費。該團坐旅遊巴到港珠澳口岸,早上6點出發,再轉公共巴士到東涌及昂坪,來回都需要各等候一小時。旅行團在富東廣場午餐,但食肆爆滿:「好旺人!企喺度食飯,哈哈!」有團員因而坐在郵政局門外食飯,形成市中心陸客「周街坐」的情況。
一位東莞旅客則報名「香港地接社」的一日遊,團費為300元,行程只有從港珠澳大橋到東涌名店倉,來東涌已花了3小時。他同樣不滿東涌的食肆不足,令團友被迫坐在樓梯食飯盒。
東涌街坊亦親身分享大橋通車後,在社區日常遇到的問題。有居民表示昨日由水口返東涌,需要等六架車,「好離譜」。另有東堤居民投訴東薈城周邊交通極度繁忙,人車爭路問題嚴重,十分危險。
不過,也有大澳街坊認為大橋只是剛開通,相信「果邊(東涌東)填緊海,慢慢會好」,籲居民包容:「我住大澳都辛苦,但要畀多兩三年時間政府做嘢。」
嘉賓姚松炎指出,十多年前討論興建港珠澳大橋時,已提出注意落橋位的選址問題,因為主要落橋位定必引來大量人流、物流、車流。「今日我提早45分鐘到東涌,走入富東廣場、名店倉,發現東涌的商舖、食肆都爆滿」,可見政府當年沒有聽取意見檢討社區規劃。
姚松炎批評現時政府沒有為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而增加相應的社區設施,卻依賴原有社區,例如茶餐廳、巴士路線和屋邨商場,完全忽略了東涌的社區承載力。
朱凱廸表示,東涌「迫爆」的問題必須從源頭著手解決,必需評估社區承載力,並限制遊客總額。他指出,熱門旅遊點台灣亦有設限制,每日只接受6,000個自由行大陸旅客來台,而香港比台灣面積小許多,卻要承載每日十多萬的陸客,「香港係孭緊自己都孭唔到嘅負擔」。他表示,去年訪港旅客人數約4700萬人,但今年上半年已達到3000萬,「搞到旅客、居民都似走難」,強調旅客不可「無限量」地增加。他又關注是否有濫用團體簽證,以及領隊是否黑工等問題。
昨日東薈城對出廣場仍人頭湧湧,惟早前屬「重災區」的B6巴士站秩序有改善,再不見人龍滯留的情況。巴士繁忙時間班次加密至約5分鐘一班,一班車客滿後即有另一班車到達接載乘客。
荃灣區議員譚凱邦及其他地區組織昨日於現場同時追截導遊,要求對方出示證件,以打擊非法旅團。「東涌人」召集人王進洋透露,今日稍後行動將會升級,「光復東涌」。
《東蔥報》記者:馮小燕
獨媒記者:梁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