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里公司老闆、「元朗秋生哥」陳樂文
本年開始的「社區新聞計劃」,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書寫社區願景!以下為元朗社區報《元居民》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每逢假日,元朗明渠兩旁都會變身小印尼——印尼女傭們亂中有序地攤開野餐布,或聚餐或談天唱歌,與通道上走過的本地途人河水不犯井水。附近各式的印尼店舖也顯得熱鬧非常,其中喜利徑的印尼雜貨店「峇里公司」,就聲稱是元朗第一家印尼商店,經營二十多年,造就了元朗小印尼的風景。 店前幾個中年男女似乎是本地人,見我們到訪,都用流利廣東話笑說:「有咩問阿秋生哥得喇!」
峇里公司老闆「秋生哥」真名是陳樂文。咦,最近有齣描寫香港外傭的電影,男主角正是黃秋生喎!不過,外號與電影無關,他笑言不過是朋友「畀面」,「話我有啲似樣喎,其實根本就唔似」,以為是謙虛,誰知他說自己有另一個外號,叫「印尼王子」。這位自封的王子說起話來坦率直接,唔扮嘢,或者是這點最似黃秋生。在這微帶秋意的晚上,他叼著煙、喝著啤酒,跟我們細說元朗印傭社區的林林總總,又請我們品嘗印尼的水果乾小吃「五冰」。
當初選擇在元朗開店,不過因為舖租便宜,而且還未有人開拓印尼社群生意,想做到「人無我有」。當年的屯門、元朗假日甚是冷清,但他看準了這裡毗鄰巴士站,錦繡花園的印傭進出市中心也會途經此處,結果的確吸引了印傭們於他店中聚腳;愈來愈多的印尼商店也接連於附近落戶,喜利商場及合益商場一帶,都不難找到以印尼人為目標的各式店舖:特產、電話卡,甚至是印尼卡啦OK。元朗小印尼便是如此形成。
廿年前,秋生哥沒有預想到之後新界西的急促發展,也沒有預想到今日自由行南下消費的「盛況」——這裡的租金,現時每兩年就升兩成,幸好生意還做得住。在元朗廿年,他說最明顯的變化,是愈來愈多的人,愈來愈擠的街道,愈開愈多的藥房。
峇里公司除了主打賣印尼食品、食材、印尼品牌日用品,也有售賣電話卡、寄賣印尼菜便當等。多年來無數新界西的印傭姐姐到訪過峇里公司,秋生哥也聽盡她們的心事。他說,印傭最常有的苦惱,不是錢財,就是戀愛。「融入家中」、彷彿只會忙於家務的印傭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女子,有私人生活,也有情與慾的需要。他透露時常有印傭想來店裡索求避孕套或藥物,也聽聞過她們需要秘密墮胎。「有啲識兩句印尼話嘅阿伯會喺渠邊媾姐姐,呃佢話自己離婚,其實邊有離婚吖!但姐姐見係香港人,又有人講家鄉話關心佢,好容易就咁落叠。」
秋生哥指,他認識的印傭遇上問題,都不會尋求本地人或傭主的幫助,只會找同鄉。談到一些幫助在港印尼人的社福機構或組織,他不客氣的說「幫唔到幾多」:「借錢都問同鄉或財務借啦,唔通問僱主咩。」他指印傭萬一意外懷孕,的確也會向組織求助,但她們大多亦懂得自己找醫生作打算;至於失戀了心靈上的傷,則是無能為力了。
根據統計處2016年的數字,香港有4%的女性人口為印尼籍,是繼菲律賓籍後第二大的外籍人口。不過,他認為香港人從未因此更關心印尼族群,「始終好孤立」,若說關心,也恐怕流於表面:「例如9月時印尼7.5級地震,過千人死,香港人會留意嗎?會同印尼姐姐感同身受嗎?」
他認為,印尼姐姐自成一角找她們的快樂,有其秩序,本地人想了解或幫助她們,恐怕只會像在「入侵」她們的小天地:「就算你坐到佢哋旁邊,都會格格不入、唔自然。」他說,像外國的唐人街一樣,這裡是元朗的「印尼街」,無形的界線劃出了印傭與港人的距離,彼此暗裡始終抗拒融合和互助。
陳樂文長得像不像黃秋生就見仁見智,不過他跟黃秋生有一相似之處,就是他們的身份認同都像在夾縫之中,說不清。他的父母為印尼華僑,後來歸國,他於內地出生,小時候就南下,在香港長大;大時大節探親,他在印尼、大陸、香港都有親戚。他並非一開始就想開印尼商店。年輕時試搞過其他小生意不大成功,最終還是和母親合作,開了峇里公司,使他又連接到父母過去於印尼生活的根——身在香港,卻活在印尼社群之中。他早年離婚,我們在店內看到他女兒的小學班相,他就喜孜孜的告訴我們孩子在元朗念書,下一代大概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了。在香港這樣生活超過四十年,他怎樣看自己的身份呢?
「印尼人也好,香港人也好,大陸人都好,都一樣,世界大同嘛。」他又笑說:「遲啲唔係話大灣區人咩,一樣啦。」
口講大同,他眼中的族群特性卻是大不同。他說他較喜歡與印尼人打交道,全因他們較單純:「難聽啲講係佢哋蠢啲,但我咁多年觀察,佢哋真係比較善良。」相比之下,「精明」的香港人則多疑又「奄尖」:「會問呢問路,問咩嚟㗎?無貼label(成份及營養標籤)嘅? 幾時過期㗎?問完又唔買。」店舖的印尼特色間中吸引香港本地人光臨,但他直言不歡迎,寧願只做印尼人生意。
不過,他表示他的印尼話原來只學到五、六成,光是語言就追不上印尼的「鄉里」,他始終自覺與印尼人有別。那他是否覺得自己與香港更有連繫呢?他說雖也有熟悉的香港朋友,但他也不大願意真的走入香港人圈子。他近年已搬家沙田,但許多時都在元朗的店裡過夜,也甚少離開元朗消遣。他的天地,就在這家店,和明渠兩旁。
那麼——元朗呢?元朗會是他有歸屬感的家嗎?他直言從來沒有期望社區變得更好,更一直反問我們為何要浪費時間辦社區報。雖然如此,當我們談及暫時抽起不審議、原擬建於明渠上的17億行人天橋,秋生哥雖不認為工程會影響他的生意或印傭們的娛樂空間,但就指人流根本不是聚於明渠兩旁,直斥用天價方案紓緩擠塞「係戇居」。
「咁希望你哋份嘢,真係可以令元朗好啲啦吓。」
《元居民》記者:黃麗穎、郭志衡、Vera Chiu、彭順風
獨媒記者:梁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