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裕民坊告別展 主辦者:「希望大家記住裕民坊歷史文化,以及街坊面對嘅問題」

裕民坊告別展 主辦者:「希望大家記住裕民坊歷史文化,以及街坊面對嘅問題」

「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左)、71歲鐘錶維修工匠佘永盛(右)

(獨媒特約報導)觀塘裕民坊重建項目由展開諮詢的2005年到今日,已經十四年,所有接受市建局搬遷方案的商戶及住戶均需於本月28日離開。「活在觀塘」與一眾街坊昨日(24日)於裕民坊舉行「告別裕民坊展」,創辦人袁智仁盼「大家記住裕民坊嘅嘢,歷史同文化,以及討論街坊面對嘅問題。」

「告別裕民坊展」活動包括街坊分享、觀塘特色食物大食會、相展、觀塘導賞團及工匠工作坊以教授補鞋及鐘錶這兩門技藝的知識。

「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表示,舉辦今次活動是「希望大家記住裕民坊嘅嘢,歷史同文化,以及討論街坊面對嘅問題」。他提到局方上年9月調查題示,116個檔位中,只有近85%人接受賠償,五成檔主希望繼續經營,當中有三成半希望在裕民坊附近營業。袁智仁指,只有一成商戶接受市建局的回遷方案,反映局方政策失敗,並無百分百解決重建安置問題。他認為大部分人都只是勉強接受賠償,不希望日後遭強行逼遷甚或「被抬走」。

IMG_2536

工匠未納入安置 袁智仁批市建局推波

裕民坊項目雖然已推動十多年,但仍有10多位流動小販及5位工匠未獲安置。這些工匠只能自行向食環署申請工匠牌,袁智仁斥「市建局一直推波,唔負責任,但明明而家係你(市建局)要收地!」他促請市建局與食環署商討,為裕民坊工匠發工匠牌並提供適合的安置點、以及重訂工藝承傳計劃。

71歲鐘錶維修工匠、經常以紳士帽示人的佘永盛就是其中一位未獲牌照的工匠,他指自己住了觀塘區40多年,在裕民坊維修鐘錶有十載。談及裕民坊重建,他形容是「眼水濕濕,對觀塘有好深厚嘅感情」、「前路茫茫,無人(政府人員)接觸我,希望政府發流動工匠牌畀我。」

人稱「斗零踭救星」的裕民坊補鞋匠福嫂,扎根在裕民坊已有30年,經常為街坊及一班於觀塘上班的「OL」補鞋,同場的民主黨觀塘區議員鄭景陽亦笑指「有街坊同我分享,話個囡指唔係福嫂補嘅鞋,佢唔著㗎!」。

福嫂昨日亦主辦工作坊,教授市民補鞋知識。她是五個被承認可申領工匠牌照的人之一,當初食環署要求他們自行就欲發牌的地點選址,但食環署一直不同理由拒絕福嫂的建議,包括阻街。福嫂批評「如果有心就應該提議地方畀我,唔係喺到估邊度合你心意」,坦言現在只能「見步行步」。

IMG_2543

在裕民坊麥當勞舊址對出,就能看到為觀塘服務了39年的鐘錶維修工匠樂先生正與他的姪子,為一眾觀塘市民默默服務。樂生指自己有21個徒弟,佘永盛就是其中之一。

IMG_2550
樂先生

較徒弟幸運的是,食環署表示會向他發出工匠牌,但同因選址問題至今未獲發出。樂先生指行業式微,生存不易,「呢個黃昏行業唔好變成恐龍行業。」昨日告別展,不少客人特意前來光顧,並詢問日後如何聯絡,他則稱「政府一日無趕我,我一日都會留喺度」,向客人留下聯絡電話。

主要經營刀剪生意的關先生接受回遷方案,日後將會搬至觀塘「凱匯」地下街,他最不捨就是一班街坊,但亦只能見步行步,而昨日(24日)是他於裕民坊營業的最後一天。有客人昨日前來尋找他,關先生稱「無啦,幫唔到你做啦,今日最後一日啦」。他指重建及回遷「根本唔到你諗」,地下街最快也要一年時間才建好,只能暫時休息。

IMG_2539
關先生

同仁街市集冷清 日後同遷地下街

位於同仁街小巴總站旁的同仁街臨時小販市集,亦屬重建範圍。這個市集於2014年啟用,檔主主要來自昔日觀塘協華街與物華街的小販市集,他們將會被遷至「凱匯」的地下市集。

記者在現場視察時,不少店鋪已人去樓空。市集店鋪空間不足、通道狹窄,空氣亦不流通,猶如「劏場」。當天下午只有近四成店鋪營業,主要售賣衣物,客人十分零星。

售賣童裝的四哥稱在這裡「根本無得生存」,不少人也誤會這裡是公廁,「個個入嚟都係問廁所喺邊」。四哥於是自製指示牌貼在市集外,不過不出數天便被市建局拆掉,而市集設計有問題、十分壓迫,「想放出少少都唔得,因為會令到坐輪椅嘅人過都過唔到。」

IMG_2545
四哥

對於日後將被遷至地下街,四哥認為會失去小販特色,「市集通常喺地面,唔會喺籠入面!」,他認為落地庫不會成功,擔心下地庫後情況會更差,且人流會更少。同為觀塘街坊的四哥稱,在觀塘生活已超過50年,面對重建,他則道出一份無奈,「推土機都推到埋身,當社區改頭換面,我哋只係得返記憶喺到」。

整個「告別裕民坊展」活動歷時約四小時,不少市民駐足聆聽分享及觀看展板,工作坊及導賞團亦有近三十人參與。從天水圍遠道而來的吳先生,對裕民坊重建感到心酸,認為觀塘這種舊市區的建築有獨特性。曾經居住在觀塘20多年的陳先生就特意帶同兒子參與補鞋工匠工作坊,希望學習多一種傳統技藝。對於補鞋工匠的式微,陳生稱「傳咗咁多年嘅手藝浪費咗,唔係咩都要買新㗎嘛。」

IMG_2542
陳先生帶同兒子參與

市民阿魚就選擇用一張椅子、一本畫冊及一袋顏色筆,透過畫畫來記下裕民坊最後的面貌。她指高中時經常在觀塘一間咖啡店溫習,窗外正正就能看到裕民坊。然而隨著物業「凱匯」不斷建高,亦意味著裕民坊即將結束,她稱「時代會變,真係好無能為力,我唔知我喺到寫生算唔算做咗啲嘢」。她續指,=現時香港絕大部分也是大商場,均是一些集團式店鋪。她認為就像沒有容身之所,「所有地方一樣,當你唔中意一樣時就等同全部商場都唔中意」,她認為有小販檔,社會才會豐富起來。

IMG_2546
阿魚

記者在裕民坊一帶遊走時,不時發現「活在觀塘」為導賞團活動而準備的裕民坊相片、相關報導及檔販故事等,不時有人停下來細心觀看,並提起手機拍照留念。主辦團體「活在觀塘」表示,上周已於區內張貼活動宣傳海報,卻被市建局一張不漏地撕走,他們指愈被打壓、愈要廣傳。

IMG_2530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梁志遠亦有出席今次活動,他認為政府漠視工匠和工藝傳承,沒有傳承計劃,對上一次工匠登記已是2009年,而政府現時諮詢重新發出400個小販牌照,當中竟然沒有佔地最少的工匠小販,「得一呎地方其實好少,畀少少空間已經攝到入去」,他指工匠小販與社會需求有關,促政府簡化申請程序。

市建局:搬遷事宜不宜再作推遲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周日(24日)於網誌強調,市建局會在限期當日清場的說法是誤傳。他解釋本月底「交吉」的期限只適用於已經接受搬遷方案、並簽好搬遷協議的構築物用戶和持牌小販,強調局方會繼續與無接受方案的人士跟進搬遷情況,並指「設定搬遷期限已在經營者的需要和公眾安全的考慮上,取得平衡,實在不宜再作推遲」。

裕民坊一帶為觀塘重建計劃第五區,市建局去年9月以1億元向違規佔用人作特別搬遷賠償方案,涉及116個用戶中,99個已接受方案,當中60個屬於構築物的經營者和3名住客,需要於本周四(28日)前遷離及騰空構築物,否則會被引用法例收地,局方預計收地和清場需耗時1年。不過,目前裕民坊仍有約5間擁有業權的正式商舖,和5名無牌工匠無被納入是次賠償方案,當局指是次「交吉」的期限只適用於已經接受搬遷方案、並簽好搬遷協議的構築物用戶和持牌小販。

IMG_2549

IMG_2544

IMG_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