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星期六的早上,平日清靜疏落的將軍澳坑口厚德橋底變得異常熱鬧。未及早上10時,已有居民捧著裝滿膠樽、生果網、鋁罐的環保袋徐徐來到,在不同的綠色塑料袋前來來回回。「唔好意思,請你等等,我開埋個站先」,一邊說話,一邊揚起塑料袋的正是「正澳社區回收站」(正澳)的其中一位發起人梁衍忻。
「正澳」在隔周六早上10時至11時半於坑口厚德橋底舉行,回收不同種類的塑膠、發泡膠、鋁罐等社區廢物,以及推廣環保的資訊。發起人梁衍忻(Zoe)及秦韻欣(Mi)既是大學同學,亦是將軍澳的街坊,她們在2017年開始自發舉行「正澳」社區回收站。在一年多的時間,回收站已發展至逾百人參與,除了社區廢物回收,並設有Freecycle地攤,鼓勵社區物資循環再用。最近更與香港千禧青年獅子會合作,收集捐助予山區兒童的物資。
早前因天雨關係,回收站已停開一次。訪問當日雖然仍下著微雨,但Zoe還是決定開站,「已經停咗兩星期,費事再停啦」。在個半小時內,人潮從不間斷,連馬路上的小巴乘客也好奇起來,隔著車窗窺看究竟。Zoe、Mi與一眾同行者亦沒有停手,最終回收站收集了超過30袋社區廢物,需要召5.5頓尾板貨車才足以送去環保回收商。
新市鎮的土地問題 三度覓地後遭投訴阻街
「正澳」在坑口默默推動社區回收漸見成績,但一切其實得來不易。被問及組織回收站的困難,Zoe不假思索便說是空間問題,指回收站在短短一年多已轉了三個位置。她指第一次在坑口港鐵站外開站已遭港鐵保安驅趕,只好遷到坑口站外的培成路行人過路處,惟該處「好天曬落雨淋」,加上附近不便上落貨,唯有再遷至現時的厚德商場橋底,「呢到係無街嘅社區嚟嘛」。
幾經辛苦終於覓得理想位置,但「正澳」在今年1月初又疑被現任厚德區議員的社區主任投訴阻街。Zoe表示,有參加者曾見到當區建制派區議員的社區主任拍攝開站情況,之後警察便到場向她們稱收到阻街投訴,並要求紀錄負責人的身份證資料。
自此,警察及食環署不時「來訪」回收站,警方的大型活動管理組更向「正澳」發電郵,表示想了解回收站。儘管警方未有正式行動,但一連串的「特別關注」已令街坊及組織者感到不安。Zoe稱在該址開站半年一直相安無事,估計是因一名參加者所屬的地區團體有意參選本年的區議會選舉,才令回收站成為政團間的磨心,受到滋擾。
人手不足也是民間回收站的另一常見難題,「正澳」也不例外。「正澳」的高峯期有近10人協助回收站運作,但Mi表示,「攞膠嚟嘅人愈來愈多,但自發幫手嘅人始終唔算穩定」。她強調「正澳」的目標其實不止於社區回收,「最理想其實係大家主動互相參與」。唯吸引新血不容易,人手短缺下也只能多走一步,有時Zoe的家人和親戚更會身體力行協助開站。
一起感受將軍澳「正」的地方
說到初衷,在「正澳」Facebook專頁的簡介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我們取名為『正澳』,希望能讓將軍澳人感受到這地『正』的地方,成為一個不只是居住,更是屬於我們,在一起生活的地方。」事實上,在Zoe和Mi眼中,「正澳」的理念也不只是環保。Zoe稱,「我哋其實係想做Community Engagement(社區參與),搞下workshop,同街坊傾下計,做社區放映。」
自雨傘運動後,社會瀰漫著低氣壓,Zoe很希望「做啲嘢令自己脫離無力感」。正好在天水圍從事地區服務工作的Mi也希望「回歸將軍澳」,為自己的社區注入生氣,於是二人便著手組織社區廢物回收站,希望藉此凝聚社區力量,令社會大眾從生活實踐中思考更多環境與政策的問題,一同爭取應有的權益。「希望(做到)係屬於大家嘅『正澳』」,Zoe說道。
理想總是美好,但政策與環保在大眾心目中始終分離,並不容易傾談。Zoe更慨嘆,「走塑走得咁辛苦,好多時都係環保政策限制下的問題」。既然無法明言,唯有鼓勵街坊在回收活動中自發多走一步,先自行清洗回收物品,再教導正確的回收方法,讓街坊自行做分類回收,令他們意識到「我哋唔係嚟服務你」。她強調,民間回收站並非專業,能力始終有限,廢物回收的責任理應在政府身上,「有啲膠我哋都真係唔識分」。
「正澳」的堅持始終有回報,不少街坊亦十分支持社區回收活動。居住於坑口村屋的劉生一家4個月前開始參與「正澳」的社區回收站。劉太稱本身已很懷疑三色回收箱的成效,認為「正澳」更有系統地將塑膠分類。劉生與太太更不約而同認為,參與回收站後令他們一家更著重源頭減廢,並培養了分類回收的習慣,「唔儲起都唔知用咗咁多膠」。
回收站旁邊有一幅壁畫,上面寫著:「我們要做些甚麼,才能回饋大自然給我們的美麗時光?」這個藏在社區裡的提問,也許就是「正澳」在重重困難之中仍堅持下去的原因。
記者:周頌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