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發展「西九」刻不容緩

按:西九爭論的爭論,有人一向認為只存在政府、商界與民間三個矛盾點。但仔細看來,夾在民間與商界之間的「業界」也有分開幾大陣型,文化業界其一人位stakeholder 高志森就撰文表示發展「西九」刻不容緩,西九的內在矛盾,似乎要仔細一點才能知道當中的玄機。

本人希望就「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和大家分享意見。我首先申報利益:本人之藝團「春天舞台」曾經表示,某發展商如將來成功地投得西九龍發展計劃,我們有意與之合作。但在今天,本人是從一個業界從業員、文化藝術節目的商業營運者、節目製作人、文化藝術節目的監製的角度,來表達我的意見。

文藝場地使用率飽和

近兩個月來,在香港的文化藝術領域出現了幾個數字:第一,本年度的香港藝術節,觀眾人數打破了過去三十三年來的紀錄,售出門票超過十萬四千張,票房總收入較去年增加近二百萬港元。第二,法國印象派畫展在短短的展期內,參觀人次超過二十八萬。第三,「走向盛唐」展覽自三月中至今,觀眾已超過十二萬人次。第四,舞台劇「劍雪浮生」載譽重演,共演出 137場,觀眾總數超過十五萬人次,平均票價更高達 385元。以上的數字,正好說明香港不乏文化藝術觀眾,只要有好的作品,香港人會接受和欣賞。而以上之現象,亦可對文化藝術節目的商業營運者和政府的文化藝術政策帶來新的啟示。

記憶中,香港過去曾有兩次令文化藝術觀眾大幅增長的啟動點,第一次是1987年沙田大會堂及1989年尖沙咀文化中心開幕。當時曾有不少負面聲音響起,擔心這是一個文化假象,甚至有人建議暫停興建社區大會堂。但結果是兩個文化表演場地令香港的文化藝術觀眾數字大增,現時尖沙咀文化中心的使用率更達到完全飽和,不得其門而入的申請者大不乏人。

第二次文化藝術觀眾大幅攀升,是因葵青劇院和元朗劇院的建成。元朗劇院雖然地處偏遠,但單在2004年使用率也超過七成。在今年四月初,本人曾致電詢問葵青劇院今年十月份的檔期,但獲得的答覆是該月之檔期已收到超過三十份申請,可見葵青劇院的需求量亦已屆飽和程度。現時,無論營商或非牟利演出活動,只要牽涉演藝場地便有場地不足的情況,想發展舉步維艱。而新光戲院到今年暑假亦面臨改變用途的處境,粵劇界正叫苦連天,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之發展已是刻不容緩。

「等待」令社會停滯不前

在諮詢過程中常聽到一個似是而非的論調,是要政府先有「宏觀的文化藝術藍圖」才可以發展「西九」。其實這是不切實際且有違邏輯的!香港社會瞬息萬變,我們不可能抱殘守缺地不斷要求政府要先擬好「文化藝術藍圖」才發展西九龍計劃。「文化藝術藍圖」是一個需因應社會狀況、市場及形勢而不停改進的工作,假如我們要等藍圖擬定好才發展「文化藝術」,這「等待」只會是空等和空談。難道我們不可以一邊建造一邊研究嗎?如此不合邏輯的要求只會令社會停滯不前甚至落後。

況且,某些文化藝術界朋友提出的所謂「文化藝術藍圖」,說到底,只是要求政府擬訂出「資助政策」的藍圖!其實政府一向都有文化政策,2003年文委會的報告書提出了百多項包括宏觀政策及執行策略的建議;「西九」的宣傳和公開諮询,更喚起不少市民對文化藝術的關注,社會大眾開始認同文化藝術對擴大市民的視野和對下一代的薰陶、培育都是極重要的。近數月來文化藝術觀眾數字大幅攀升,亦可見一斑。假如個別資助受惠藝團想知道政府的資助政策和資助方向,就應該直接提出,而不是誤導市民說政府沒有文化藝術政策。

讓旅客有更多選擇

「西九」的諮詢工作已做了很多,本人亦參與了大大小小超過三十次的諮詢會。在這些諮詢會中,藝術工作者有很多積極又有建設性的建議,立法會議員應多加聆聽。舉例說:「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其實還可透過商業運作,發揮「資訊及發行中心」的重要作用,把香港優良的文化藝術專才、節目內容及特色集合起來,推廣到海外,而外來節目也能藉着「資訊中心」在香港吸收人才,令海外製作人與本地藝術工作者達致雙贏局面。這個龐大的「資源中心」在政府過往的投資和發展中未能做到,如今,政府和商界合作發展「西九」,應可在這方面充分發揮。

迪士尼樂園將在九月開幕,到時將會吸引不少旅客到港。但迪士尼是外來的文化,我們同時需要的,是最少一個富有本地特色、多元文化和娛樂的聚腳點,才能帶給海外旅客和本地市民更多選擇,推動文化藝術及旅遊業。「西九」的落實事不宜遲,若試圖轉彎抹角,轉移視線,罔顧實際需要,將「西九」計劃推倒重來,這實在是違反民意,甚至與民為敵。

 高志森
 作者為「春天舞台」董事

大公報
200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