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團體到榆林書店要求書店開放渠道一事, 於網上引發很多討論:
1. 書店是否私人空間?
2. 同志團體對書店的要求是否合理?
3. 近年二樓書店紛紛結業(洪葉和樂文), 如何保持多元小眾空間?
Perspex 於回應的總結, 有助大家進一步思考問題:
當初聽說榆林事件時,對此並不熱衷,因為榆林只是冰山一角,歧視同志的場所還多著呢。及至看了片段,知道約七百份《拼圖》被丟,再見到那位店代表的嘴臉,我才理解大家的憤怒。
《拼圖》是兩三位熱心的大專生自資出版的小刋物,刋物內並無任何淫褺不雅的內容,只是談談文化、書籍、電影等。書店既不歡迎任何同志文化刋物,應早說明,不應出賣她們的信任、浪費她們的心血。
至於《我們的女情印記》卻是民政事務局贊助出版的公眾教育刋物。
也許我們無法「強迫」書店擺放這些刋物,然而一家書店作為傳播知識的渠道,連一本小小的免費公眾教育刋物也容不下,到底那是一間怎麼樣的書店?
榆林事件背後其實反映更深層的問題:
1. 反歧視的公眾教育資訊嚴重缺乏發放渠道:榆林書店代表說拿異性戀刋物到我們的場地放又如何。問題是我們哪有什麼場地可供擺放!宗教團體反對反歧視立法而主張通過公眾教育減少歧視,但如今書店又以宗教立場不歡迎公眾教育資訊,那豈不是自打嘴巴? 香港大部份的教育及社區機構多隸屬於宗教團體,我們又不像明光社等坐擁大量資源,可闊綽地購買報章廣告位置,每星期一專欄。試問我們到底可以如何接觸群眾,公眾教育又可如何做起?
2. 弱勢社群的公共空間正在收窄:香港近來看似經濟復甦,實際上是回歸高地價政策,多個尊重多元的公共空間相繼因高昂租金而結業,去年底六四吧被迫易手,最近洪葉書店結業教人婉惜,今日聽得樂文書店也結業了。是我們對它們支持不足,還是有怎麼樣的顧客,就有怎麼樣的商人?難道尊重多元的香港人是小眾中的小眾?然而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在租金高企下,弱勢社群無論在找場地或搞活動上都會加倍困難及昂貴。到底在高地價政策下,我們如何保留或擴濶弱勢社群的公共空間?
3. 政府推廣公眾教育的責任:政府一直未有履行其聯合國公約的責任,如今同志組織義務為公眾教育工作,發放資訊的公共渠道卻仍缺乏,政府除提供資助外,又應怎樣支援我們呢?政府是否應開放更多的公共設施及資訊渠道讓我們發放資訊呢?最近見到羅范椒芬竟然出席明光社資源中心的開幕典禮令我側目,難道她認為那些對同性戀者充滿歧視及遺背美國主要精神健康組織的見解的教材是適合公眾教育的好材料嗎?尊重多元文化或支援弱勢社群的資源中心又往哪兒找呢?
對榆林書店的回應:
這邊廂說不歡迎同志刋物,那邊廂若顧客要求訂閱《搞定女人》或《搞定男人》等書籍則可以安排,還說什麼宗教立場,說到底只是唯利是圖!對付唯利是圖的商人最有效的方法是經濟手段,知道此事後,我恨不得跑上書店把我的會員証丟還給他們,不過我連再踏足這家書店也覺不齒。
我希望各同志朋友如在公共場所受到歧視對待,能提供資料給其他朋友。我亦希望同志團體核實後能在網頁上公佈對同志不友善場所名單。縱使力量微薄(據說我們只有5%人口),我仍要用錢袋發聲,並會廣告親朋,謝絶拜訪這些商店!我既不願受到不友善的對待,也不甘願花錢供養一群歧視我和我朋友的人!
亦請公佈可供派發刋物的場所(當然也要核實它們有否背後丟掉),鳴謝它們的支持,也讓同志及友好們可多支持這些商店。
其他相關文章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