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為了正籌劃的「大"演"神通」心靈成長課程,
日以繼夜趕一些課程的教案,
從戲劇的基本訓練當中,
有一個角色代入的操練,
要求學員想像角色的內心狀態。
例如要扮演的角色失戀而痛不欲生,
而學員卻從沒有失戀的經驗,
如何去了解角色的「真實」苦痛?
注意「真實」兩個字在此刻的涵義,
並不是一般審定「真」「假」的「真實」義,
當平常我們視此為「真」彼為「假」,
目的是在一個已共同認可的「建制」下的折衷方法,
例如能觸摸佔空間可由共同認可驗証的「東西」是「真」,
那不可觸及沒佔任何空間不被驗証的「東西」就是「假」,
「真」與「假」必須在一個特定的條件下被確立。
如果確立的條件不明確,
或不能有共同意向,
「真」與「假」就不可「一口咬定」,
而停留在一個疊加態之中。
在日常生活運作中,
為了方便及節省成本,
我們都盡快制定一個目標,
令大家劃地為界,
例如何為法定死亡,
是沒有了呼吸?
是腦死?
還是放置七七四十九日?
這樣的推演下去可以沒完沒了,
成本大到無法估計,
於是我們無法不設定一道黃線,
「暫」定一個共有標準,
令行事有所依據,
腦死就可簽死亡証了!
現在我問:
「這是不是真實的死亡?」,
答案是「是」也同時「不是」,
「是」針對在法定上說的。
「不是」針對「無窮的真相」說的。
為甚麼說「無窮」,
因為每件事都可一直推展,
至無限,
而無須設定「真」「假」界限,
只要沒有強行清拆的迫切,
就甚麼都可以「原址保留」,
沒有生死,
沒有真假,
甚至無須設定「信」與「不信」,
由此可見,
「真實」與「虛假」也只是一種人為設定,
一種「方法」。
投入一個「失戀角色」的苦痛中,
要演出他的「真實」的內在苦痛,
問題來了,
甚麼才是這種「真實」苦痛的標準?
答案是沒有,
沒有一個清楚的界線去確立一個「真實的失戀苦痛」,
現在,
導演要學員真實表現角色的苦痛,
產生了一個設定「標準」的要求,
於是我們有需要設定一個苦痛的「臨時標準」,
去讓觀眾認同這是一種「失戀的苦痛」,
而又由於學員從未有過「失戀」經驗,
於是我們可引導他想一種「分開」的類經驗,
去領受一種「真實」的苦痛,
例如他小時候死去一隻心愛的寵物、
最好的同學移民、
失去了一件心愛的玩具....
這些是曾經有過的「真實」苦痛,
然後代入角色,
用這設定的「苦痛」去表現角色「失戀的苦痛」,
現在我問:
「學員是否表現出一種“真實的苦痛”?」
這就是此情此景、
此時此刻的「真實」!!!
就是佛經上常出現的「真實不虛」!!
反之,
那其實是在告訴你,
一向你視為真實的東西的「真實」,
無非都是一種設定!!
投入角色的真實,
觀想佛菩薩的真實!!
現實世界中的真實!!
在我們精心的設定意圖中,
都,
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