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這兩周最廣為報道的新聞,必然是溫州的鐵路相撞意外。由鐵道部的處理手法、到溫家寶的投入「演出」都廣為各界談論,鐵道部發言人的一句「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更成了金句。
意外後,官方的救災處理固然已為各界詬病,更值得留意的是上至中央電視台、下至南方電視台,都眾口一詞,對是次高鐵(「動車」也是高鐵吧?)意外的批評不絕於耳,結果引來中宣部要下達「指令」,為報道「降溫」。
內地著名作家韓寒,就這次事故在其「新浪博客」上發表了《脫節的國度》一文,對於由高鐵意外帶出的內地種種問題,表達出一種看法及態度,當中他說:「他們認為,總體來說,這次的救援是成功的,及時的。調度合理,統籌規範,善後滿意。唯一的遺憾是在輿論上有點失控,他們覺得這就不是我們的責任了,輿論不歸我們管。」
此文一出,立即在各個社交網站廣傳,當時我也在「臉書」上說:「韓寒的博文,要睇快手,隨時會被和諧掉。」結果在我貼出連結的三小時後,韓寒的文章就被新浪的網管刪掉了。
在內地求個言論自由,真的無異於「緣木求魚」,我在自家的新浪博客轉貼韓寒的這篇好文章,換來的是在不足一小時內被網管三度刪文。我不明白,究竟他們怕什麼?是怕文章?還是怕韓寒本人?
在我的書架上,有這麼的一本「書」:它本來應該是一本文學期刊,卻不知為何,一直沒有獲批「刊號」(ISSN),結果發行時只好用「書號」(ISBN),並在2010年7月6日正式面世。
這本「期刊」,也可以說是「書」,名字是《獨唱團》。
說這是「期刊」,因為創辦時真的是以一本「期刊」的規劃來做的,所以它是「第一輯」,即意味主事者已打算會有(起碼會有)「第二輯」;說這是「書」,因為它也沒有「刊號」,似乎也說不上是「期刊」。因此,它也是一部「單行本」,刊載了來自內地、台灣、香港三地二十多位作家的作品,包括艾未未、蔡康永、彭浩翔等,當然,也包括韓寒自己。
正當大家都為《獨唱團》能在艱難的環境下面世、並期待第二輯發行之際,卻傳來了它停刊的消息。這本由初訂發行10萬冊、至最終售出了150萬冊的文學期刊,終於在2010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解散編輯團隊。主編韓寒在博客上說:「出版後由於被認為是以書代刊,所以相關合作單位受到牽連,為了避免牽連到市場上其他一些叢書的出版,做到完全符合國家的相關出版條例,所以《獨唱團》轉到了磨鐵圖書之下作正規刊物化的努力,但所有的努力包括已經談定簽訂的多家合作方,均會在談判完成或者下廠印刷之際突然表示無法操作,我對此深表理解,但為了防止造成誤會,我也多方打聽,只能說這確非新聞出版單位或者宣傳單位施加壓力,大家不要錯怪,但其他打探都無果,可能中國相關部門相關人太多,太多人都有讓文藝讀物變成文物的能耐,所以具體我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是得罪了哪位朋友,我在明處,你在暗處,山不窮水不盡,柳不暗花不明,若能知曉,恰能相逢,我不記恨,但請告訴我,這是怎麼了。」
就這樣,《獨唱團》的第一輯,就成為了一本文集,也見證內地如何嚴控出版,人民言論自由遭受怎樣的打壓。一個虛怯的政權,總是怕,但當你問他們怕什麼,恐怕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我們身處香港,不是更應珍惜這樣的自由嗎?回看剛結束的書展,入場人數又創新高,但我城的閱讀風氣及層次,可有提升?當「低能」系列大賣、但利志達卻說要放棄漫畫之時,難道我們不應反思?
(本文同時載於「明報讀書網」及「新浪博客」,但在「新浪」的一篇,已被網管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