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研的企劃能力之強大,簡直已是教材示範之級別,他們可以將偶像團體成員,成功變身為「文青」歌手,更可以在祭出辛波絲卡的《渺小》中,將Hebe的「Be格」(大陸稱之為「逼格」)再提昇之餘,又能夠兼顧流行,讓兩方面有機統一到極致。而此張《日常》,同是體現出華研團隊的高明,因為於《渺小》去到了某一個「平衡」方面的高位之後,他們嘗試更換「畫風」,做出有點偏離主流的口味,但主流又被他們預計之內,會buy的專輯。
所謂外冷內熱的矛盾,是《渺小》之重要線索,這次的《日常》有意不再將情感的糾結與拉扯放大,Hebe的心境似乎也更放得開。映照著《無常》的《日常》,像人生的又一回「進化」,當目睹或經歷了太多的無常,你會習慣這其實是種「正常」;編曲的黃韻仁把《日常》的音樂變成了甜點,聽著很放鬆、無壓力,輕巧地襯托出,「管明天的天空會是怎樣」的不以為然之態度或心情。接力的《人間煙火》,如延續了陳珊妮《I Love You, John》內的某些作品脈絡(有點澀谷系樂派的風格),同是跟上首的《日常》一樣,以較輕盈之姿態,無視著無謂的感傷;歌中Hebe的演繹,有時候會令人想起了王菲(LA...LA…那段),而被迷離夜色籠罩的《無用》,更是在音樂上,頗似著王菲《情誡》的姊妹篇。
現今不少的輕熟型或成熟型女歌手,都會於自己的作品中唱到對情感/分手的看化/看淡,Hebe的「文藝流行情歌」(請容許我這樣定義),自然也離不開類似的主題。《靈魂伴侶》、《餘波蕩漾》,前者以卑微的態度去面對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但也選擇了內化和接受這痛苦(有人認為此歌是寫沒有美滿結果的同性戀);而後者去回首舊愛,卻知道那過往或任何的一段感情,亦能令自己從中獲得收穫。歌曲《餘波蕩漾》依然可歸入「治愈系」的範圍,不過音樂方面少了之前那些傳統K歌的,很能一擊即中的旋律記憶點,取而代之是並未被刻意強調的副歌部分(小音程);可當它加上了雙簧管、長笛和弦樂等的烘托之後,又令樂曲帶著能提高情緒的張力,且跟一般遵循著某種固定格式的流行音樂比較,顯得更慢熱耐聽。而《靈魂伴侶》優美的melody,與前段琴音和後來進入的弦樂演奏,頗帶出「雅」的意境,也因它歌詞文字上本身就俱的詩意,更為此歌保有著,一種朦朧或曖昧的美感。
《日常》除了「日常」的「文藝流行情歌」之外,亦有不少較為新鮮的嘗試:電氣風格的《念念有詞》,飄出了仙氣;《獨善其身》帶有的空靈、平和之感(讓人想起了Sarah Brightman等女「精靈」歌手的作品),卻在它的副歌段落又接著轉調,為如鏡一般的湖面投下了石頭。個人覺得《日常》中的Hebe,愈來愈掌握到「鬆」的要領,能利用其氣音或清澈的嗓音為歌曲增色(《念念有詞》、《獨善其身》),而不是降低了作品的質量。她於微醺的《慢舞》裡頭也有不錯的表現,成功地跟音樂一起,蓋了一個頗私密的個人世界,並嘗試挖掘或傳達出,一些較深沉的情緒。
要愛別人先要愛自己,《日常》最終還是拉起了獨身主義的橫額,比起Hebe以前的對失戀痛苦不得不說出「那又怎樣」的作品(如《寂寞寂寞就好》),更走前多一步(通俗點說句,就是從「自憐」來到了「自戀」)。靈感取自吉本芭娜娜短篇小說集的《身體都知道》,以日常描述入手,說的其實就是「妳自己騙不到妳自己」;陳珊妮舉重若輕的編曲,與字句平白可意涵和專輯中心緊扣的內容相配合,歌曲優雅地掃走不必要的多愁善感,來跟真實的自己一個擁抱。而民謠般的《什麼,哪裡》,卻在編曲上加了較豐厚的管弦樂演奏,又不破壞到整首作品的「單純」之感;作詞的周耀輝透過大自然的意象構築,為我們送來了清風,或更重要是,化解了我們的煩惱。
專輯《日常》在前面所提到的「身體」和「靈魂」(《身體都知道》、《靈魂伴侶》),竟於《獨善其身》裡面得到了匯合,而我們細心再聽會察覺到它的主歌帶著漂浮、懸空的狀態,可在副歌階段就顯得較為踏實,亦意味著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歸屬,以及獲得對情感的領悟(「先善待這身體,靈魂再相遇;先善待這顆心,再懂別的心」)。Hebe的《日常》之於她個人,就像《浮躁》之於王菲一樣,帶著雲淡風輕的感覺,也強調了自主的意識,而《日常》這專輯亦採用了不「大眾化」的曲風,或通過較為私密的音樂(《慢舞》)與演繹之處理(《靈魂伴侶》甚至沒有了和音編寫,更突出了「自敘」之感),來反映「自我」,和營造一個趨向「獨立」的空間。嗓音變得更靈活的Hebe,其轉型並不僅停留在「身體的表層」,是能夠較深入到如自己的靈魂之中;她的《日常》聽似「日常」,可著重了「個人/個體」之感,也嘗試在樹立音樂的「個性」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首選:獨善其身
評分:7.9/10
補充:不久前有文章分析,以彭佳慧為代表的「大齡女子」之商機,比多元成家的,還要更多;我想在《日常》中,與之相關的「獨身」群體,他們的影響力,也應該是很強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