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用二十萬打做出來的「精英」

高考放榜,除了決定了一批應屆高考生未來的路途,也意味著各院校的學會苦苦籌備的各種迎新活動將展開序幕。學會十分重視迎新活動,想把活動搞得有聲有色,除了是因為希望讓新生盡快融入新環境,當然也和自身利益有關。不過最誇張的是,有報道指有學會甚至願意不惜工本,豪擲20萬來搞活動。

看罷這篇新聞,筆者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該學會十分「有米」。然而,經過仔細思量後,不難察覺,在「有米」背後,其實是一種受精英文化影響,崇拜和追求擠身在精英之列的心態。

精英文化或精英主義(elitism)是指精英—通常以知識、財富、身份、地位或經驗來衡量,這種身份優越感令他們認為自己在某些領域中應享有領導的地位和話語權,或與眾不同。

根據報道,該學會把其中約10萬元花在一間四星級酒店上,以舉辦高桌晚宴,有時更邀請城中名人出席,以此作為招徠。他們捨較便宜但更具大學氣氛的陸佑堂不用,反而選取收費昂貴的酒店,美其名為隆重其事,實際是想透過在高級酒店舉辦和參與高桌晚宴這種高消費,高檔次的活動,令自己變得與眾不同,和平凡、普通劃清界線。而與名人(精英)近距離共進晚餐,能使他們在心理上認為自己都能夠掛上精英的名牌,進入他們的行列。

除此之外,該報道指訂酒店的訂金是暫由幹事用存款或向家人借款墊支。據筆者了解,一般學會的做法是以學會的存款來支付所需支出,如今要幹事自掏銀包,或向家人借錢,說得動聽的就是融資,並對自己的投資相當有信心,說穿了只是追求排場氣勢、「充大頭」的行為,完完全全把追求成為精英的一份子的心態表露無遺。也難怪現在大學生欠咭數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因為他們能為了追逐虛榮而漠視理財風險。

現今社會競爭劇烈,在致力培養未來社會精英的大學裡,精英文化的影響又怎會止於籌備活動上?

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反映在成績上。正如前文所說,我們只能以知識、財富等作比較,來界定誰是精英,而在大學裡,成績的高低便被用作分辨誰是「讀得書」(精英)和「讀唔成書」(非精英)。很多時候,考得差的同學不願說出自己的成績,並非因為羞於低分數,而是羞於會被人標籤為非精英類。當在這場「誰是精英」的比賽中被分數定為非精英時,同時意味著失敗,試問誰喜歡到處宣揚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想強調的是,筆者無意反精英文化,因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精英文化在整個文化光譜裡佔了一席位,而只有維持文化的多樣性,讓它們有機會互相交流、衝擊,才有可能衍生出新的東西。

但眼下的問題是,越來越多人受精英文化影響,對其甘之如飴,反而忘卻自身的特色,也抹煞了自己的創意。這現象可見於由最初只有數個學會會在counter中使用巨型backdrop,以彰顯財力和氣勢,到後來越來越多學會仿效他們的做法。

其實正所謂「大有大做,細有細做」,實在沒有必要盲目追求排場,「充大頭」只會苦了自己。沒有足夠財力來製作巨型海報、紙袋和制服,可以以熱誠和友善的服務態度彌補;沒有足夠技術來製作宣傳短片,何不親手設計和製作精美的宣傳道具?

只要留意收生日和資訊日各學會和舍堂的攤位,就能發現多元化的可愛。他們憑自己的努力和特色來吸引別人的眼球:舍堂的攤位致力營造舒適的環境,讓參觀的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各個體育學會把相關的體育用品「晒冷」般擺放出來,開宗明義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們各有特色,又充滿熱情,讓參觀者仿如走進了大觀園,好看極了。

此外,從精英文化所引伸出來,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究竟如何能夠分辨出真正的精英來。是不是分數高、CV寫得密密麻麻,或能夠花20萬搞高級玩意、常常與城中名流吃飯,就代表著他們是精英份子,抑或如傳統中國智慧所說:有麝自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