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十字若望的四部名著之中的「黑夜」,
就是天主教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裡面苦口婆心,
成本是執子之手式的說明書,
逐步指出靈修由初步至與主結合的每個層面,
而且鉅細無遺,
如果叫我給分數,
他比宗喀巴高出很多。
(對唔住,鴨記,我不敢妄語^^)
他大類將修行成聖分為三個階段:
初學者、進修者及成全者,
在這三個粗分階段中,
每個修行人都會由默想發展到默觀階段。
(如果有人對「發展」這詞引起不良反應,請貴客自理)
默想階段就是以「感官做推理默想」,
是一種主動的克修過程。
經過了這個「四加行」式的階段,
聖十字若望說:「天主就出手了!!」
這就是傳說中產生「神枯」的進修者的「默觀」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
簡直就是「關大掣」,
將所有感官,
包括「欲、觸、愛、慢」四天女的「內供養」的「喜樂」都一刀切!
這種辣手摧「聖」,
其實是這個「修行程式」推展的「結果」,
(每個宗教下不同的教派依其「發展」的程式都會導致不同的必然的「道路」)
當然,
不同的修行程式語言,
未必要引入一個這種的「階段」,
其「自發性」完全是為滿足該「程式」的運作對確。
所以,
要研究任何一種宗教修行程式,
絕不能斷章取義,
要從一個整體性作探討,
才能體會不同教派的修行程式所「帶引」出來的現象,
而該現象是否符合其自身程式的「需要」,
還是多餘。
為甚麼會多餘?
因為同一個「結果」,
可能用一個簡明版本就可完成,
但有時兼顧不同的人,
就有所取捨了。
這種「多餘」可能只對不合適的人是「多餘」,
而對合適的人是「必需品」。
另一種「多餘」,
就真是礙於程式員力不從心的問題,
以致令程式走多了冤枉路。
天主教靈修中的「默觀」階段,
不是第二種「多餘」,
而是在這種程式推展中的必經階段,
由主動的默想到完全被動的默觀,
由感官到非感官,
聖十字若望稱此階段為「黑暗的光」,
看好,
不是「黑暗中的光」,
而是「黑暗的光」。
(思方高手們請同情地了解^^)
聖十字若望在黑夜一書中清楚表明,
其實這階段出現的「神枯」,
是另一種的甜美,
而普遍來說修行人至此真是慘過要去死,
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準備好」。
個人認為,
德蘭修女在這黑夜中受盡折磨,
不是她沒有準備好,
而是她在俗世的忠誠侍奉成為她的牽掛。
所以,
大乘比原始乘精明的地方,
就是「發明」了「不入涅槃」,
(如果對「發明」引起不安,請轉台^^)
及「留惑潤生」這招回馬槍!
為「此岸」「彼岸」未能合一是所出現的「尷尬場面」,
殺出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