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長曾蔭權公開呼籲市民努力生育,以紓緩人口老化為社會帶來的壓力。財政司長唐英年在另一場合,「多謝」曾蔭權提出調整子女免稅額以鼓勵生育的意見,表示會在來年預算案中考慮。看來司長們在隔空對話,不知是否在說笑,或在放風探聽市民反應。到目前為止,公眾反應不佳。
記得六年前,終審法院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三)條,判香港居民在內地所生的子女都是香港居民,享有居港權。政府搬出167萬的駭人數字製造輿論,唯恐香港不能承受這人口增長,但過後連政府也承認這是錯誤估計。諷刺是,今天政府要打倒昨日的我,鼓吹生育,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香港是中國人社會,傳宗接代的觀念理應比較濃厚,但我們的生育率竟是全球最低。相信其中一個主因,是香港人的工作時間過長。養育下一代,要投放很多時間和心機,即使不少家庭有傭工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始終要花相當心神在子女身上,確保他們健康成長。但香港人普遍要長期超時工作,連休息時間也不夠,不少單身人士更忙得沒有機會找對象,即使已婚亦大可能是雙職夫婦,工作花去大部分時間,自然影響生育計劃。再者,生兒育女確實所費不菲,當打工仔死命工作卻只能賺到基本生活時,生育便成了奢侈品。
父母對下一代最關注的莫過於教育,但香港的教育政策,父母最憂心---教學語言、升中派位、通識教育、大學改制,反覆改動,壓得父母和孩子都透不過氣。香港人不是索性不生育,就是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出國。小朋友出國的年紀,有愈來愈小的趨勢,八、九歲已是很普遍,最近更有位母親說要將四歲的兒子送出國,是不願他成為特區教育政策的「白老鼠」。
生育是個人選擇,也是人生大事,不會因為政府官員的一兩句說話或稅務優惠而改變。聽過有一對恩愛夫婦要很有計劃地生育下一代,起初五年拚命工作置業,五年後,儲夠錢買樓又要五年等升職,希望換一間較大的房子,讓孩子有更舒適的環境,換了房子又想再五年多賺一點,連子女的學費也有充足準備;到一切就緒,已錯過生育年齡,遍訪名醫都沒辦法,兩夫婦面對冷冰冰的大屋,懊悔不已。
日前一批小學生做實習記者,問我哪份工作做得最成功;我毫不考慮地答,最有成就感是學習為人母。孩子令我的人生和婚姻更圓滿,令我學會如何從他人的喜悅而感受快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小孩子健康的成長令我真正成長,讓我感受生命的奧妙及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
余若薇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