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荔枝窩:渾然天成的自然學校](/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作者: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
提起荔枝窩,總會用山青水秀、古樸幽靜來形容。猶記得十年前首次踏足這裏,不期然被村中的傳統建築和種種昔日生活痕跡吸引著。然後繞村走一圈,約一小時的行程經過了樹林、河溪、濕地、農田交織的平地、海岸邊的紅樹林、泥灘、小沙灘和岩岸,還有探頭視察的種種生物,只覺整個環境在恬靜中充滿生氣。當時就想這地方真是個大自然寶庫,人和自然的距離是這麼近,根本是渾然天成的大自然學校,是讓人接觸及感受大自然的絶佳地方。
想不到事隔十年,真的有機會在荔枝窩展開自然教育活動,可以利用這裏的環境資源啟發更多城市人重新思考人和大自然的關係。當時討論活動的主題時,「生活.生命.生生不息」這幾個詞語立即出現在腦海,希望透過各種自然教育活動來聯繫人與自然。「生生不息」也帶出我們對這地方的期許,希望這地方一直保持繁盛的生命力(包括人和自然萬物),生生不息持續下去。計劃期間,幾年內舉辦了三十多次環境教育活動和考察,給近千個城市人帶來不一樣的自然體驗。看到參加者在活動回顧中表示「如果在荔枝窩的活動時間能加長就好了」和「我對自然的認識增加了」,感覺真的有點洋洋得意。現在回想起來,活動的成功箇然少不了工作人員的投入和努力,但其實這個地方的魅力和魔法也歸功不少呢!以下是荔枝窩自然環境的簡單介紹和一些活動經驗分享,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讓大家認識荔枝窩的魔力。
大自然是靈感的來源
比起很多香港的鄉村,荔枝窩可算是小巧,村莊和主要農地的範圍不大,但若要細數其中的自然資產,則實在太豐富了。荔枝窩背山面海,還有一條清澈的溪流貫穿農田流出大海,因此環繞荔枝窩的是各式各樣的生境及其中形形式式的生物,給它帶來無限可能,也給大家無盡的靈感。而最為特別之處是自然環境和人的生活互相影響,融合在一起。
認識植物,傳承傳統
荔枝窩三面環山,山雖不高(最高的老虎石頂也只有約二百三十米),看上去卻甚有氣勢,而且環抱下面的平地,提供了良好的保護屏障,因此愈往山下,林木愈茂盛,而村後的一片樹林更成為村的風水林,有特別的人文價值。林中錄得了超過一百種植物,有些更是香港的稀有物種,現時已被劃為特別地區。林邊有幾棵過百歲的奇特大樹:「空心樹」(秋楓)曾是荔枝窩的村童和遊人的嬉戲地;「連理樹」是大家對自然美麗的期盼(其實是一棵榕樹正絞殺被纏的秋楓樹);現時只有四枝主幹的「五指樟」是村中的風水樹,是村民拼命保留下來的。它們已成為荔枝窩的明星和親善大使,是每位遊人必到的景點,也荔枝窩三面環山,山雖不高(最高的老虎石頂也只有約二百三十米),看上去卻甚有氣勢,而且環抱下面的平地,提供了良好的保護屏障,因此愈往山下,林木愈茂盛,而村後的一片樹林更成為村的風水林,有特別的人文價值。林中錄得了超過一百種植物,有些更是香港的稀有物種,現時已被劃為特別地區。林邊有幾棵過百歲的奇特大樹:「空心樹」(秋楓)曾是荔枝窩的村童和遊人的嬉戲地;「連理樹」是大家對自然美麗的期盼(其實是一棵榕樹正絞殺被纏的秋楓樹);現時只有四枝主幹的「五指樟」是村中的風水樹,是村民拼命保留下來的。它們已成為荔枝窩的明星和親善大使,是每位遊人必到的景點,也是認識荔枝窩的一個好開始。
村民對林中眾多的植物並不陌生,雖然叫不出正統的名字,但是對它們的特性和用途瞭如指掌。例如在香港大部分林底常見的灌木九節,村民會用其葉子來墊茶粿。九節的葉子屬革質,兩面有較厚的蠟層,經蒸煮後也不易爛,而且不會被茶粿黏著,是墊茶粿的好材料。懂得利用植物資源是傳統生活的重要一環。現時社會風氣貪圖方便快捷,生活中很多天然材料已被人工合成或化學材料取代,市區生活的人就更難感受大自然的重要性。在這個計劃中,認識到村民努力維持傳統,取材自然用於生活,把生活和自然緊扣在一起,很想把荔枝窩的經驗分享出去,讓更多市區的人有機會認識和體驗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於是有了多個不一樣的工作坊和日營活動,例如茶粿制作。
水脈生態,教樂相長
貫穿荔枝窩的這條河溪可說是荔枝窩的命脈,是令村民可以安居於此的關鍵原因。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此溪仍發揮著它無可取替的功能:灌溉農田,提供飲用水。令村民至今難忘的還有孩童時在溪中嬉水消暑的時光。河溪生態考察是夏日眾多活動中最受參加者歡迎的活動,箇中原因和村民的經歷或有相似。夏日炎炎,到處都熱氣騰騰,只有來到溪邊才有絲絲涼意。兩旁的樹蔭遮擋了大部分陽光,溪中激起的水花使空氣涼快清新。參加活動的學生平時習慣空調,但是來到溪邊從來沒聽過他們提起過這個似乎是市區人必備的生活用品,反而盡情地享受樹蔭和溪水帶來的涼意。
此外,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天然河溪是一樣陌生的東西,難以聯繫河溪和大地萬物以及人類生活的關係。荔枝窩的這條溪流就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場地。它平易近人:就算是第一次接觸的人也不會覺得危險而抗拒;它環境幽美舒適:淙淙的流水看著聽著似乎可以洗去人的煩惱;它獨特有趣:溪水雖是單向地從高處向低流,但是溪澗裏大大小小的石頭令流水的緩急高低變化無限,在此生活的眾多生物用奇特的身體結構去適應這種永無休止的流動狀態。考察時,學生們總會給溪裏奇特的生物吸引。最令他們驚奇的是那些像異形般在石塊上爬走的小生物,竟然是在村邊飛舞的色彩斑爛的蜻蜓之幼蟲,原來不少蜻蜓的幼蟲階段其實是在水中度過,而且在水中的時間比在空中還長呢。
和諧農地,重繫萬物
荔枝窩的農地曾經種滿稻米,村民分享在田中遇到泥鰍和田雞(虎紋蛙)等生物的經歷時仍記憶猶新。遍地金黃不免令人懷緬,但現時復耕後的農地其實更精采,有稻田和其他濕耕地,有整齊的有機菜地,還有各種不同農法的試驗地。帶領學生到農地參觀是個有趣的經驗,不少人看到田間農作物的樣子以為是甚麼新事物,當知道原來是平時吃過的蔬果時,那些驚訝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這算是簡易又成功的植物課吧!
農地也是最容易體驗和反思人與自然關係的地方。田地雖然是人為改動和維持,但是一樣可以作為多種生物共享的家園。以前耕種没有用化學農藥,蛙叫蟲鳴被視為田中正常的一部分。現在採用生態友善的耕種方法,蝶舞翩翩,還有蜻蜓、甲蟲、草蜢等跳躍追逐的情景每天在農地上演著。比起自然生境,農田裏的生物多樣性可是不遑多樣,這是農夫們選擇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成果。曾經有學生表示在田間做生態調查時,對這些生物又愛又恨,愛的是看到這麼多外形顏色不同的生物,恨的是這麼多的生物數了好久才數完一個樣本。導師們聽了這位學生的說話,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開懷地笑了。
多變海岸,生活教室
荔枝窩的海岸並不長,但是相當有特色。古老奇特的銀葉樹林和白花魚藤已成為這裏的一個地標。此外,香港海岸有的生境幾乎都在這裏找到。紅樹林、泥灘、海草床、沙灘、石灘聚首在這小小的窩邊。這裏是進行海岸生物多樣性教育活動的絶佳位置。
來到海岸邊,最愛和活動參加者分享的是海岸和海鮮美食的關係。大家都以為海洋生物當然是以大海為家,卻不知原來很多魚蝦蟹等生物會在海草床、紅樹林等海岸生境產卵或度過幼年期,然後才回歸大海生活。簡單地說,海岸就是一個海洋生物的育嬰地。仍然記得有一群學生在海草床附近發現一隻小「瀨尿蝦」時,那種驚訝又興奮的表情。由此深深感受到没有其他方式比這種體驗更有教育的效果。
總結
由過往眾多活動參加者的反應,我們可以總結三件事。一、親身的探索和體驗是良好的教育方法,荔枝窩方便而又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有利這種學習方式。二、和人類生活有關的事物會更容易吸引參加者,荔枝窩的傳統鄉村和農耕文化使自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玩樂消閒,都和野生萬物分亨著這裏的空間和資源,而這種聯繫正是城市人需要重新建立的。三、對大部份參加者來說,方便、舒適、新鮮、特別,都是產生投入感的要素,而這些正是荔枝窩天然而成的條件。希望我們可以借鏡前人,繼續善用這裏的自然資源,讓荔枝窩可以生生不息。
原文載自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策動永續發展坊《荔誌》
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一周年活動:「豐禾。日荔 — 農樂節」,一起享自然、嚐在地。
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2017-2019
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由長春社與香港鄉郊基金合作,透過與荔枝窩村民、新居民及農友等以管理協議形式合作,在村傍農地進行自然管理工作,以自然和諧的農耕,令這裡的人和自然萬物都能生生不息。計劃包含四大部份 - 維護自然萬物、環境友善農耕、社區參與及公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