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Amy Winehouse,因為她的聲音是獨一無二的,有靈魂,特別唱爵士樂。不過她四年前英年早逝,著實讓很多人覺得惋惜。得知香港會播出兩場有關她的紀錄片Amy,立即買票,幸運地買到今晚在電影中心的一場。
兩個多小時,了解她的成長,她如何出道,她這幾年發生什麼事。越看,越覺得心痛與可惜,因為很多東西造成她的離世,而某程度上,有些人,真的應該負責任。
從小父母離異,爸爸因為愛上別人離開家庭,而她是由祖母養育的。整段電影差不多可以下個結論,她跟母親並不親近,某程度母親待她應該不大好,所以,她才一直掛念祟拜那個在她三歲離開的爸爸。
十幾歲被唱片製作人看中,可以搬離家人,她喜歡跟誰發生關係也好,玩音樂也好,吸食整天大麻也可以。她有幾個從小認識的好朋友,當時的經理人也對她愛護有加,直至她遇上Blake,一個跟她一樣有自毀傾向的人,兩人瘋狂愛上,就算各自也有情人。
因為家庭與成長,她對愛情的憧憬很強,所以這個Blake是個可以令她為他而死的人,她亦因此染上毒癮。後來這人離開她,她就更沉淪,身邊的人都嘗試關心她,經理人要她接受戒毒才再跟她合作,結果,她找了另一人當經理人,而那時,令她大紅大紫的Rehab與大碟Back to Black誕生了。
名成利就,父親回來了,連那個Blake都回來了。Blake除了與她如連體嬰一樣之外,更令她毒癮酒癮越來越深;另一方面,父親似乎只會跟經理人盤算如何令她更紅賺更多錢,某程度上是利用她對自己的信任與祟拜。
其實,她是一個想法很單純,只喜愛唱歌創作,不習慣紅起來被人將私生活放大的小女孩。她渴望被愛,被情人愛,被父親愛。
後來這位不知所謂的丈夫Blake因為毒品而被捕坐牢,她再度沉淪,之後選擇到小島靜養,然後想找爸爸陪伴,爸爸竟然帶來電視台的製作隊來拍攝。這個爸爸,三歲離開她,是愛她還是愛她的錢,不用多說。
喜歡這電影,除了找來家人朋友唱片監製經理人情人等受訪之外,連戒毒所的專家,醫生等等也有訪問。戒毒所的受訪者道出最初兩夫婦堅持一起接受戒毒肯定不會成功,同時也指出,明顯是有一人靠另一人的錢來買毒品,他又怎會想她戒毒成功?到第二次戒毒,這受訪的更說,經理人與靠她賺錢的人沒有全力支持她戒毒,只是在想如何她可以有點狀態繼續唱繼續出唱片。
她後來成功戒毒,然後在格林美橫掃獎項,但她跟好朋友表示,沒有毒品的人生,很悶。雖然後來真的沒有再吸毒,也似乎有新戀情可以重生,但從小的厭食症,吸毒及酗酒,身體已經出問題,心臟更嚴重,再酗酒就隨時死掉。
她不想死,但她也承受不了成名帶來的壓力。她最信任的是其中一位保鑣,這人受訪也道出,她當時有多寂寞與無助。沒有新作品,她不想再唱舊歌,因為她已經沒有靈感跟動力去唱,於是,再次酗酒,希望可以取消演唱。奈何經理人與爸爸沒有顧及她的情況:當形容她有一次在家喝得爛醉然後被人抬上飛機,睡醒已要準備上台表演,能不心酸嗎?
最後讓她被過量酒精導致心臟停頓的,那個令她沉淪毒海的前夫當然有責任,但我相信她的父親責任更大。
我一邊看一邊懷疑,這電影是不是她爸爸想賺多一筆的原因,所以,不怕被揭露自己有多醜陋。
電影真的有很多珍貴的生活片段,新聞片段,表演片段,還有很多跟她相關的人的訪問。看著,很難過,覺得太可惜了。
有天份揚名的人未必懂得如何處理成名的壓力,這為何有一個懂得照顧藝人的經理人是多麼的重要。
這夜,一直聽著她的歌,懷念這位那麼年輕就走了的歌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