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私人時間也喜歡去當義工。同時,許多公司也鼓勵自己的員工參與義工服務,一來可以提高團隊合作性和歸屬感,二來回饋社會,甚至可以為自己的公司塑造「愛心企業」的招牌。他們派員離開辦公室半天,或清潔沙灘、或翻新遊樂場,或為長者送上食物等。
作為員工的你,有否想過自己除了付出時間和精力來提供義工服務外,還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及技能來幫助別人?
根據 Taproot Foundation,技能為本義工服務 (Skills-based volunteering) 相比一般的義工服務(非技能為本),每小時為社會帶來的價值高達6倍;它為社群帶來的社會影響同時亦多達5倍。再者,參與技能為本義工服務的人士獲得與工作相關技能的可能性,比普通前線義工高3倍。75%的經理更認為他們能通過技能為本義工服務提升其領導才能。
有數得計,做一次義工,便有五倍效果。只要運用自己最擅長的本領,既可以幫到別人,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幫助自己在事業上再創高峰。如此「有so」,何樂而不為呢?
還是不太明白?不要緊,給你一個例子。假如你是Marketing專才,在周末時一起與同事去為一間慈善機構提供有利他們推廣公益事業的策略和建議,用自己的專長幫助解決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僱用專業諮詢服務的挑戰,同時提升這間慈善機構自我的市場推廣知識和能力。這不但能讓他們省下諮詢費,善用資源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長遠來說,對他們的自力經營有深遠的影響,這就是技能為本義工服務。
企業運用商業智慧為社會出力
現時,實在有很多公司的義工活動未能有效地從其服務時間中發揮到他們潛在的社會影響,忽略了它其實可以同時為參與的員工和公司帶來裨益。雖然每項公司義工活動都會帶來正能量,但那些需要義工付出時間和精力來以提供一般服務的傳統義工服務,其影響力卻比不上能夠善用僱員個人技能的活動。
你的波士和其他管理層,對公司的投資一定非常有策略且部署細密。你公司絕大部分的投資決定均經過小心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市場評估,並具備完善的Business Case。為什麼你們對待社區投資(Community Investment)會有如此不同的取態?為何公司在參與義工服務時忘記了運用其商業智慧?
究其成因,部分或許是由於社會影響是難以量度的。大部分的香港公司以僱員的義工時數和義工時間的成本作衡量,而不是考量這些義工為社會所帶來的真正影響。香港一些很出色的公司便引述過,自己貢獻了10,000至25,000小時之間的義工服務時數、還有6,000名義工和大概港幣二千萬的捐款數字等。這些的確是龐大的投資,但這是否相當於為社會帶來同等份量的正面影響呢?
既然我們欠缺量度社會影響的準則,那就按常理推測一下好了。試想像一隊管理顧問花了一個下午作義工服務,為非牟利團體(NGO)制定籌款策略。這團隊貢獻了他們的專長和經驗,而不是區區提供幾雙手髹漆牆壁。按道理,他們應更能為NGO和其服務對象帶來改變。
我們經常說要解決香港貧窮問題,而公司正好可以為香港的扶貧工作出一分力。相信大家都深明「授人以漁」的道理,若然商界能運用他們專門而全面的商業技能、知識和才能協助社群,便可以幫助更多人擺脫貧窮的惡性循環。技能為本義工服務就是個好途徑,並已屢獲證明,能提升NGO的營運能力及效率,從而讓他們更有能力去支援更多弱勢人士。當商界和社福界合作起來,那不就能夠造福更多的人嗎?
義工師友計劃幫助弱勢人士
技能為本義工還可以充當同行伙伴(Buddy)或導師(Mentor),通過提供訓練、友導、分享和互動,幫助弱勢人士建立自信,或為待業人士建立聯繫機會,他們也可直接地影響這些有需要人士的生活。我們參與義工活動,如果當中能夠以第一身見證自己對社會的影響之餘,又能發揮自己獨有的才能,甚至從中提升個人技能,那麼參與義工活動就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
下次周末有空時,你若不想留在家中無所事事,或者公司正籌備義工活動的話,不如考慮一下當技能為本義工,用這樣的方式善用自己的時間,對打工仔本身和公司來說也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