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些電影工作者朋友閒聊,談到香港(本土)電影的未來。
相比起港產片蓬勃的八、九十年代,現在開戲少得多,票房收入也差一大橛(物價可大幅提高了),水退船低,電影從業員——不北上的話——的經濟環境很難有改善。這是最壞的時代,卻吊詭地也是最好的時代,一些過去市場大過天的商業考慮因而丢失不少,鄭九組的量產方式不再,取而代之,是一班有心有力的後起之秀和前輩的合作,放膽作出新嘗試。由《一念無明》到《黃金花》,以至黑仔未來擔演的、由鮮浪潮導演的新戲,都展現一種香港電影的新氣象、新可能。
主流商業大片的版塊存在與否,使人懷疑;電視業、漫畫業同樣萎縮亦使創作人失去旋轉門的工作機會;影響所及,有志以電影為終身事業的人,較難有機會一面工作,一面從中學習,跟同聲同氣的人互相觀摩、切磋和crossover ,從而不斷自我提升和突破。之前看一個訪問,黃日華便表示自己很幸運,在一個有很多前輩扶掖後輩的時代出道,譬如蝦叔,便在臨場演出中教曉他很多東西。
假如香港電影失去商業大片的板塊,意味從實戰中成長和累積經驗的機會整體減少,票房大賣的成功感變得稀有,亦令這個造夢的行業失去對某一類有才華的人的吸引力——我相信均衡發展不能單靠一班有理想有熱情而物質要求偏低的電影人。長遠而言,香港電影的命運會如何,尚有很多變數(例如千禧一代還會否看香港電影),我沒有答案,但千萬不要奢望政府會扶助。或許新時代的眾籌方式(例如ICO)有可能助一把,可我所知有限,也就不置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