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n't you go to Hong Kong?向外國人推介香港,引入高質旅客,令香港重拾國際之都,自然是義舉。不過若然是19世紀中期的英國,有一位英國軍人口中對你說Why don't you go to Hong Kong?那可不要高興,因為這是罵人說話,人家找了盧海鵬向你試咪。
為甚麼這句說話會成為罵人的句子呢?原來與19世紀中期的香港情況有關。自英國在1842年正式統治香港後,軍人們就開始來香港駐軍。在駐軍期間,英軍在香港的死亡率極高。1850年香港英軍59團士兵,568個士兵中有136人亡,死亡率高達3成。消息傳回英國,嚇怕當地士兵,視之為洪水猛獸,所以就用Why don't you go to Hong Kong,來鬧人「做咩唔去死!」
在1848年,在這個碑記載死於疫症的將士都接近100人。
可是,開埠初期的香港只是一個普通的地方,只有數千人居住,為甚麼死那麼多士兵呢?其中有幾個原因。
當時英國去香港,只有經海路到達,要先從倫敦南下,經過葡萄牙至西非,然後繞過南非去到東非。到東非後在印度洋沿岸一帶向東行,經印度,穿麻六甲海峽至菲律賓。最後,才北上至香港,總船程大概是半年。當然,船程途經各大海洋,船隻顛簸不定,令不少士兵暈船浪,所以英國去香港,真的不比取西經容易。
來到香港之後,只代表來了另一個地獄。當時香港有兩大問題,令英軍非常頭痛。一是熱,二是蚊。英國的天氣與香港的天氣可說相差十萬八千里,香港夏天的熱,高達30多度,令不少英軍患上熱病。因此,大家看到英國早期在香港建設的軍營,如美利樓等,他們的建築風格重視通風,幫助散熱。
美利樓的設計,最大的特色其實是通風,加強散熱,防止熱病。
另外,英國境內偏冷,蚊蟲都較少。不過,香港位於熱帶地區,非常多蚊。從昔日的軍營照片看見,每張床上面都放有蚊帳。不過,儘管如此,當時英軍對蚊蟲帶來的傳染病不算有太多認識,結果1850年在軍營爆發大型蚊疫,不少士兵患上瘧疾,英軍59團士兵死了1/3人,震驚英國。
看家書的軍人,重點是右邊的相片,可以見到每張床都加有蚊帳,防上蚊疫。
除了生理問題外,思鄉病亦是英軍的敵人。剛剛說到英國去香港要半年,那亦表示香港英軍要寄信回英國,同樣需要半年時間,情況恰如杜甫詩所言:「家書抵萬金」。英軍在這種脆弱的心理狀態下,更容易患上各式各樣的病患。
細心看看,就會發現碑上死亡的英軍,大部份都是20多歲就死亡。
在上面種種情況下,早期來港的英軍很多都不足三十歲就英年早逝。誇張來說,來一個死一個,所以鬧人why don't you go to Hong Kong,可說是既幽默,又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