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故事:《二戰香港移交國民政府?》

香港故事:《二戰香港移交國民政府?》

英軍先頭部隊登陸港島圖片

今日講回歸或者主權移交,很多人都會講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及1997年7月1 日。不過,很多人都不知其實在1942-1950年,香港差點移交給中國管治。這8年,國民黨、英國、共產黨三方面明爭暗鬥,差點為爭奪香港打仗。香港,差點移交到國民政府。

故事應由二戰說起。中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加入以英、美及蘇聯領導的同盟國,令中英兩國變成盟友。國民政府認為,既然同心協力,中英兩國不應存有租界、治外法權等不平等條約,於是兩國在1942年10月開始談判《中英新約》。當中提到新界是英國租界,談判的宋子民主張廢除《展拓中英界址專條》,新界應在戰後交還國民政府。不過,邱吉爾極力反對,說「戰後才重新考慮新界」,否則拒絕簽訂《中英新約》。蔣介石讓步,所以在1943年的《中英新約》,雙方沒有提及香港問題。

簽訂《中英新約》,似乎意味國民黨得不到香港。不過,在同年年底的《開羅會議》裡,蔣介石與羅斯福達成一致意見,羅斯福支持中國應收回香港,並將它變成國際自由港,為國民黨增添信心。另一方面,英國也積極考慮香港問題,在1944年坊間有五種解決方法:

1) 恢復英國在香港殖民地的地位。
2) 在大為改善英人地位的情況下,將香港歸還國民政府。
3) 拒絕外國干預,將問題拖到戰後。
4) 交還香港,承認國民政府管治
5) 戰後由同盟國共同管治香港。

最終,英國戰時政府通過決議,決定不會放棄任何領土,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在戰後用武力重佔香港。因此,英國成立「香港計畫小組」,着手計畫及安排戰後香港的事宜。可見中英雙方,各有招數。

到了1945年頭,盟軍的戰線去到香港,令香港問題受盟軍重視。在2月8日的雅爾他會議(Yalta Conference),羅斯福和史太林其實有提及香港問題。羅斯福暪着英國,說服史太林同意英國歸還香港給國民政府,然後變為國際化的自由港。不過,邱吉爾知道後非常憤怒,提出抗議。情況似乎偏向國民政府。

美國在同年8月9日投第二粒原子彈,英國知道日本快要投降,於是立即授權前港府布政司詹遜(Franklin C.Gimson),命令他在日本投降時,立即恢復英國在戰前香港的政府機構,暫時接管香港。果然,日軍在6日後正式投降。蔣介石知道後,立即在廣西派軍隊來港;邱吉爾知道後,也立即從馬尼拉調派海軍來港。中英雙方都打算趁機佔領香港,接受日軍投降。結果,蔣介石讓步,詹遜在28日在電台發表演說,恢復英國的統治權。翌日,海軍少將夏愨率領航空母艦不屈號抵達擔竿島(即今日外伶仃島),與日軍取得聯繫,搶先控制香港。

其實蔣介石讓步,出於政治及軍事考慮。二戰完結不久,共產黨已經籌備內戰,打算在不同地方接受日軍投降,搶奪日軍軍備,建立勢力。所以國民政府立即與英國達成協議:國民政府同意英國管治香港,而英國就承諾國民軍可以在1947年8月之前,從廣州開入香港,然後登船北上,駛至前綫去打共產黨。另外,英國承諾將日軍的駐港武器送給國民軍,又將九龍塘部份民房租給國民軍做臨時軍營。結果在兩年內,大概10萬國民軍在香港乘船北上打內戰,成為重要戰爭補給線。

在1949年,國民黨敗勢已成,鼓舞香港境內擁護共產黨的人士。加上當年4月,英國與共產黨在南京發生「紫石英號事件」,爆發海戰,英軍死45人,解救軍死250人,雙方關係極差。英國擔憂中共配合香港境內共黨人士,裡應外合,攻打香港。於是,英國額外招募六千新兵,甚至調派善戰的啹喀兵(是尼泊爾山地民族通稱)來港,兵力突然增至3萬,防禦共產黨進攻,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最終,雙方沒有交戰。到10月1 日中共建國時,英國甚至很快就承認中共政權。當時英國有兩大考慮——「外部威脅」及「國土安全」:

1) 香港很難防衛,而且難以抵抗整個中國共產黨,二戰後也無必要再開戰幔。

2) 英國在亞洲有很多殖民地,如新加玻及馬來西亞等。這些殖民地有不少華人,他們都希望英國政府承認中國共產黨。英國剛剛接管各殖民地,根基未穩,怕影響管治。

自英國承認中共後,中共再無再提及「解放」香港,英國完全確立他們在香港的管治,直至1997。

不屈號駛到香港圖片

不屈號的近鏡。

當日簽約的照片。

條約

戰俘營出來的戰俘

英兵落船。

原文刊在此

阿群帶路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