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圍南的一個小小的屋邨商場內,有一家不太起眼的單車舖,燈光昏微卻佇立近廿載,彷彿已成老舊街坊商場的磗瓦,與毗鄰燈火通明,琳瑯滿目的簇新商店恍如隔世。
租賣租賣和維修單車是老闆雄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農曆新年放幾天假,平常都會朝十晚十開舖。店門口放着一排新單車,後方是出租的和二手單車,店舖有近一半位置擺放着各種單車配件,而店中央的一大片空間是預留給要檢查和維修的單車。時值假日,一個早上便有街坊來買單車和維修單車,還有幾群少年來租單車出外遊玩。
租賣已屆花甲之年的雄伯,祖籍順德,22歲時隻身偷渡來港,在深水埗做技工,1999年落戶天水圍。說到為何會開單車舖,雄伯如是說:「以前十六、七歲便在工廠做技工,我的性格不適合打工,常和老板吵架。我也試過自己開廠接訂單做機器,但我不識字,無法寫合同。當時搬到天水圍住,便決定在這裏開單車舖。單車也是機器啊,比我以前做的簡單得多。」
租賣雄伯鍾情於單車,每天早上七時多都會踩單車。「踩去大棠練氣就最好,尖鼻咀、流浮山那邊就多斜路和彎位,練技術最好。」閒暇時他最愛踩山,曾一天內踩遍慈雲山、獅子山、畢架山到大帽山山腳。「好多後生仔都唔夠我踩! 」雄伯對此很自豪。相比汽車,雄伯認為單車更適合自己:「開車責任很大,要很小心顧及其他使用者,單車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以我性格,開車就會跟其他司機吵架。」
租賣單車除了帶雄伯走遍各區,也連結了不同的人。許多住在流浮山、下白泥的街坊都會過來光顧。「一個商場有單車舖,不同地方的人都會來消費。如果沒有單車舖,每個商場的店都差不多,人們也不會跨區過來。」單車舖的租約明年便屆滿,領展要加租三成,雄伯對此表示無奈:「這裏每兩年加租三成,生意比以前又差許多,以前一個早上舖裏的單車都租得七七八八了,現在少了人踩單車,加上又有共享單車,生意便更少。現在再加租,根本做不住。」
租賣說起去年引入香港的共享單車,雄伯認為,共享單車佔用公共空間,又毋須付出租金,對每月要交租的單車舖是不公平。他又認為共享單車隨處亂泊的問題相當嚴重,而政府並無決心去解決問題。「大家都是做生意,為何我要交租他們就不用呢?用家將單車亂泊,政府都不規管。」共享單車的原意是推廣單車和方便使用者,但雄伯並不認同:「識踩車的話也不會踩那種單車,那些都是實心軚,不好踩。」
租賣對於在天福路的單車匯合中心,雄伯說他也有留意舖位投標的消息,但若果政府規定一定要承租兩個舖位,他也做不來。「租兩個舖位租金貴,人手又不夠,那樣的話就不考慮了。這裏租約完後,或者再找村屋做單車舖吧,不過都會先休息一段時間,玩一玩先吧。」
租賣傍晚時分,顧客陸續還車,其中一位少年遇到點小意外,單車前輪撞崩了,臉也擦傷了。雄伯細心檢查單車,更換零件,也沒有要他賠錢。「最緊要人沒事,單車壞不壞也不要緊。」對於單車新手,雄伯說最好就有熟路的人尾隨照應,多練習單車技術,自然熟能生巧。
租賣在只著眼於金錢的商業社會,在商言商,人情味也少見了。在時代的齒輪下,單車舖或許會因被淘汰而消失,就如同其他夕陽行業,但我們的社會可否留一點空間給這些在縫隙中努力生存的行業?
文 : Clarice Ho
攝 : 巫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