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雛妓》如果重點不放在阿Sa蔡卓妍的演出上,其實新意不大,論意識又未算很大膽,比起荷里活或韓日同類電影,這部只是小兒科。關於少女緩交的電影,港產片歷年也有拍過不少,八十年代的《靚妹仔》,其實亦可算是雛妓,那時代的女星比現在去得更盡。香港始終是個「較為文明進步」的地方,沒有南亞地區那種發育未健全的雛妓問題,片中阿Sa飾演的Sara,最初也只能說是未成年少女,所以電影也聰明地引入泰國的雛妓作為對比,才令電影比較貼題。
電影中的女主角Sara,嚴格來說也不算妓女,只是依靠男人為生。電影的劇本尚算完整,可惜,想表達的訊息又太多,既想探討女性的悲哀命運、泰國雛妓情況,又想說關於自主將來和教育政策,亦有傳媒操守等議題,變成每個層面都蜻蜓點水式,騷不到癢處。
主線其實並不是關於賣淫,而是Sara跟任達華飾演的高官的一段不倫戀,由最初的交易(一方供書教學,另一方提供性服務),而後期雙方產生了感情,劇情刻劃得尚算細膩,但正如前面所說,電影要說的東西實在太多,這條線在有限篇幅內交代得仍算恰當。
女主角蔡卓妍自然是焦點所在,她的角色橫跨十五年,由學生妹做到記者,大致都表現到巨大的轉變,演出亦明顯比前進步,但內心戲則比較弱,尤其認為她表達不出少女被姦後的鬱結,及成年後的心鎖亦不夠強烈,而一場自殺戲本應可以拍得更為震撼的,可惜她演得頗為平板,欠缺牽動人心的力量。片中最出色的是任達華,他做到那份內歛,對少女欲拒還迎,表現到長期的內心掙扎。
主線除了是片中提到的現實版「長腿叔叔」外,也令人想起經典西片「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放在現代都市,侵犯者和受害人的角色變得模糊,妓女只是一個借鏡,其他行業比這更現實更殘酷。這戲基本上頗為文藝的,但略微講得太白,如果導演肯cut走一些說故事式的旁白,相信會較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