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才看過關於廚師的電影《滋味旅程》,相距個多月,又有另一部美食電影上畫。兩部比較之下,個人較喜愛這部《The Hundred-Foot Journey》(港譯: 米芝蓮摘星奇緣),除了講煮食和親情外,還加多一個主題,就是種族,透過食物,表達出細膩的情感,令人反思美食的意義,開餐廳是為了做好食物,還是為了取悅米芝蓮?
劇情簡介:
印度孟買出生的Hassan,小時候因為逃避政治糾紛,而移居至英國倫敦。一家人在倫敦開印度餐廳,郤嫌當地的蔬菜和食物欠缺靈魂,於是決意舉家遷居至法國南部小鎮,重新發展其餐飲事業。但他們選擇開店的地點,正是由Madame Mallory(Helen Mirren飾演)主理的米芝蓮一星餐廳對面,亦因其印度的種族背景,而惹來Mallory這位老闆娘的憎厭,Hassan老父終日跟Mallory對抗。另一邊廂,Hassan郤愛上對家餐廳的副廚Marguerite,兩人漸生情愫。Hassan充當化解仇恨角色,以其天才橫溢的烹煮技巧,感化了老闆娘,並獲邀成為對方的大廚。Hassan後來幫Mallory的餐廳從米芝蓮一星跳至兩星,他因此而聲名大噪,有機會到巴黎的頂級餐廳大展拳腳,但Hassan最終發現,他最想念的味道原來留在舊地。
電影的結構很工整,老闆娘跟主角老父由鬥氣冤家至老朋友,是意外之內,談不上什麼驚喜,但主線講的印度小廚逐步闖出頭,變身成米芝蓮大廚,過程非常勵志,我也被男主角的認真所感動。雖然主角一家是印度人,但這戲沒有Bollywood式歌舞,可能因為導演是美國人,感到有些美中不足。用種族來帶出文化差異,也是聰明的做法,法國菜的精緻遇上印度菜的豐盛,現代文明遇上文明古國,就并發出火花。食物的確能夠分解仇恨和偏見,如果你仍以為印度菜只有咖哩,看著電影中豐富的香料,或者會對印度菜有大幅度改觀。片中實則描寫煮食的情節並不多,當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Hasson教老闆娘用他自創的配方來煮奄列,引證一個恆久的道理: 「最簡單的食物才是最感動人心的」。電影中有說: 「Food is memory」,食物是記憶,每樣食物都有其故事,就好像香港有些舊式小食店,論味道未必及得上高級餐廳,但就有著任何米芝蓮都欠缺的情懷,所以作為食評人,我認為不要會單單評價味道,記憶這東西會令食物變得動人。
這電影雖然看似在批判米芝蓮,諷刺一些被追捧的分子料理,一味追求創新而郤做出欠缺人性的食物,但戲中人郤仍然當米芝蓮是寶,老闆娘會每年都在守候米芝蓮的來電,而男主角Hassan雖然最後決定重回小鎮,口說不在乎米芝蓮的通知,但後來又說希望在家鄉得到米芝蓮榮譽。不過,他就拒絕用取悅評審的方法,而是用回自己的真心,來追求所謂的「最高榮譽」- 米芝蓮三星。看來很理想,但事實上,假如完全不作商業計算,只憑認真兩個字,真的可以取得米芝蓮三星嗎? 我有點懷疑。其實如果已經自問可以煮出最令人滿意的食物,又何須再理會米芝蓮的評價呢? 這只不過是一場戲,不用太講究深思,只求一場娛樂罷了,正如米芝蓮指南,也只不過是一本參考書,不必太認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