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陳雲的政治實驗

陳雲的政治實驗

看過陳雲在《哲學有偈傾》怎樣替自己解畫,馬上諗起周星馳版的《鹿鼎記》,其中一幕劉松仁點出「反清復明」的竅妙:「對付那些蠢人,就不可以和他們說真話,必須用宗教形式催眠他們,使他們覺得所做的事都是對的。所以「反清復明」只是一句口號,跟呵彌陀佛其實一樣。」

陳雲講的甚麼復興華夏文化、獨尊儒術、讓百姓的生活自主化等等,其實也和「反清復明」差不多。所以當主持連番質疑他前言不對後語時,他毫不介意,甚至乾脆承認自己家長主義和精英主義,搞民粹,視人民為棋子。但值得留意的是,真人版陳雲和Facebook 的陳雲不同。前者的直言,非出於一種「你吹得我脹咩」的耍無賴態度,而是處於一種對話mode,在接受哲學的檢驗。

以陳雲的功力,未至於連自己犯駁也不知道,有識之士當然可以用「厚臉皮」、「唔知醜」等來批評他明知故犯、故弄玄虛。我本身對他的言行也持批判態度,只不過有時會代入他的角色,思考他花這麼大力氣去妖言惑眾,到底為了甚麼。節目主持其實提出過另一種(社會精英/知識分子)對待「民眾」的主張——啓蒙——透過普及教育,使大眾明白事理,團結起來改良社會和對抗不公義。陳雲認為不可行,然後講了一堆甚麼民間自主的話,説穿了,其實他是不相信一般人有能力/時間辨別是非,並基於維護公益/伸張正義的信念而付諸行動。所以他不欣賞學者格物窮理,稱之為離地,在於來自高等學府的學問知識無法打進普羅大眾的心坎中,撩起她/他們的義憤,化作會衝擊現狀的爆炸力/行動力。

是非觀念重的人,不屑陳雲重民粹動員成效而輕禮義廉恥,相當正常。這一點亦早在他意料之內,他在節目中所講的大多是虛言,他真正的回應就在他過去幾年的所作所為中。他用事實證明妖言惑眾是有很大成效的,原來相當多人對自由、民主、公義沒太大感覺,相反,自我身分(認同)受侵犯就反應很大,對後天添加的「民族」感情和大義更一拍即合,可以為它作很大的犧牲。

這是主張啓蒙的人不能不承認的殘酷現實。陳雲的政治實驗——他比羅永聰將泛民/黃絲變藍的政治實驗做得更早和更成功——使「妖言惑眾」的理解變得更複雜和立體多變:「妖言惑眾」不是單單由上而下的操縱,這個「眾」,固然有無知、盲目的地方,但她/他們同時渴求著被蒙蔽被利用,需要一套論述(講法),燃點起內心被壓抑著的感情和慾望——特別當她/他們感到無望和完全無力時。(羅永聰的做法其實差不多。林鄭可以是梁振英2.0,亦可以在短時間內變成疑中留情的談判對手,這就說明所謂撕裂2.0,是隨時可以推翻的spin。)

哲學人的分析,去到這地步似乎有點愛莫能助,但事實並非如此。像節目中三位主持那樣據理追問,一知半解的觀眾才有機會明白陳雲講的是妖言,以及他用甚麼方式,在甚麼地方迷惑大眾。有人玩火,便需要有人解毒和對冲,這樣公民社會才不會一面倒地劣質化下去,造成文革/義和團一般的破壞和傷害。

另一方面,陳雲的言行和造成的文化現象,確確實實向相信人性光輝的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當然,一笑置之或報以本能的厭惡和不屑,是其中一種回應方法;但假如我們重視對社會帶來良好的改變,單單基於善良的想法而從事啓蒙的工作,最終很容易被醜陋而現實的人性所吞噬。無論從道理抑或策略成效的層面來說,如何處理和縮窄理論上和現實上人性的差距,都是一件不容易,也不應該輕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