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愈買愈快樂只是廣告營造的迷思。
文:綠色和平
近日有銀行公佈全球物價指數,發現香港每次拍拖花費高逾八百多元,屬亞洲第二高消費城市,引起「是否只有消費才能快樂」的熱議。香港一直自詡購物天堂,高舉「愈買愈快樂」的旗幟,物質的多寡成為不少港人衡量快樂的指標,這亦不難理解為何連拍拖也花費甚鉅,部分人甚至沉迷購物,「唔買唔安樂」。不過,如果購物真的為人帶來快樂,為甚麼港人的笑靨難尋,甚至在全球微笑排名「包尾」?
沉迷購物是全球現象,香港更是「重災區」,一式一樣的商場、連鎖商店進駐各大小社區,「總有一間係左近」,沉迷購物冠絕全球。根據綠色和平最新發佈的《狂歡之後:國際時尚消費調查報告》,逾半港人擁有未剪牌的新衣,擁有的衣服、鞋等比需要多,「戀物」情況比中國、台灣、德國及意大利普遍。港人年花逾萬元買新衣,棄置量亦驚人,根據環保署數據,2015年紡織物棄置量高達11萬噸,相等於每分鐘丟棄逾1400件t-shirt,買得多棄得多。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我好大壓力」、「我想對自己好啲」等經常出自沉迷購物的友人口中,耳熟能詳,是港人的寫照。最多港人認同購物能帶來刺激及滿足感,但購物興奮感持續不夠一日,約三成半人在滿足感消退後感到更空虛。顯然而見,購物換來的快感,極有可能在結帳後一刻煙消雲散,甚至愈買愈寂寞。
快樂與商品,雖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廣告卻抓住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人際關係疏離、自我匱乏等弱點,在大型商場、大街小巷的廣告牌、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引人衝動購物。結果,人們將時間、金錢、痴心盡付,換來一屋雜物,令衣櫃「衫泥傾瀉」,蝸居窄上加窄,可謂得不償失。
愈來愈多人明白自己需要很少,想要很多,減法生活、斷捨離、極簡主義相繼在亞洲、歐洲流行,啟發人找到真正的快樂。整理衣櫃是整理生活的第一步--了解自己的購物習慣,開始減法生活,用購物的時間發掘興趣、陪伴家人好友,找回失落已久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