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期待的那夜凌晨,已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率先登場,並在上星期正式公映。筆者有緣於另一個國際電影盛事——柏林影展先睹為快。在歐洲與五百觀眾一同注視「高登先」字樣當然是感動,不過電影本身、以至兩場放映的觀眾反應,值得我們深思。
觀影前有特地翻看原著,才發現原著與現時香港的困境出奇地匹配,亦為陳果帶來很大的表像空間。導演透過不同畫面及細節安排反映作為本土文化與香港現況的記認,包括純熟的市井語言與諧音笑料、甚至是身穿曼聯球衣的睇波男身亡插水、朝鮮民族擁有全宇宙的心態都有觸及,在此不贅。筆者更欣賞的是細微處的安排到位,例如安排中大四子其中一人為內地生,並道出四子中的第一句重要對白、以至加入LV 女的粵劇背景等。值得一題的是導演對毒男的處理與原著的截然不同,有別於在小說中徹頭徹尾的輕蔑鄙視,當介紹Space Oddity 時,陳導安排毒男成為眾人的焦點所在,那段Solo得到了所有乘客的仰慕目光,雖然最後還是打完原形,但那五分鐘的光輝可說是導演對毒男的一種認同。有說那段MV太兒嬉,筆者則認為既是毒男的幻想世界,拍得Cult 絕無問題。
關於本片的討論,大部份焦點都落在政治隱喻上。以出隧道代表回歸、那句「大家無謂再呃自己出面一切正常,我諗大家要停一停面對我哋見到既現實」一語點出現況、紅色的血雨濃罩香港、與主角相關的甚多的紅(外套、耳機、當然還有紅van )、片末詢問舊日光輝是否漸漸褪色,陳導利用以上種種意喻在中共陰霾下的香港;撞向紅van的那團裝甲車讓筆者不期然想起六四,最後奇蹟般的突然反彈墜地,可能是導演對香港出路的最大期許(抗共成功)?從現況看來,似乎真的要等奇蹟出現,或要等更多港人受啟蒙,站出來捍衛權利。電影本來是一個理想的啟蒙媒介,紅van 既有合適的語境能引起共嗚(時代背景、本土文化符號),效果郤令人失望。縱觀全片,陳果並沒有充份利用角色背景、性格建立及結構轉折來傳遞政治訊息,大部份是訴諸對白,令這種政治意喻太着跡、流於表面,除些那些soundbite、那些對白化的政治戲謔,其實沒有給觀眾留下反思的命題,使試圖透過此電影揣摩港人情緒及尋找出路的觀眾空手而回。相對之下,九七三部曲的效果就出色得多。
翻看前作,不難發現紅Van 特別有《去年煙花特別多》的影子。同樣是穿過隧道,《那夜》以起飛紅Van之快探問回歸十六年的操之過急,《去年》則以木筏的慢在水中倒影被遺下的人之無力與迷惘。華籍英兵一夜間成為時代產物,轉型不甚成功,被家人揶喻忠直終需乞食,及後連打劫的機會也被剝奪,夜闌處在鏡中看不見自己、在時代中迷失自我,終局不如就痛快忘卻一切,失憶後重來踏實揾食。陳果以華籍英兵精準意喻港人,面對一夜間的時代巨變,一覺醒來,生活才是最大戰場,當黑社會都轉投人民幣懷抱,「唔需要計較上司係邊個」,最緊要揾到錢。那些舉動、那些你和我也在說的對白,才是成功的時代寫照,觀眾在與自己相認中反思。
說回紅Van,讓筆者最深刻的兩幕,其一是中年男子向找出問題根源的阿信說了那句「後生仔,靠曬你啦」,這刻相信全場只有筆者失笑。對白看似正常不過,但回想到反國教以降此句一直不絕於耳;學民思潮當然影響深遠、應記大功,但明明個體力量的累積能帶來改變,多少人就不問究竟,輕輕的道出這句,把擔子全壓在這群年輕人身上。說紅Van隱喻香港困局,此幕可是點睛一筆,從細微反映港人心態。私刑的一幕亦拍出張力,有人看神婆那句「社會法律、仁義道德,喺呢度唔重要嫁喇」為比喻回歸後的核心價值漸漸朽壞,但這個無政府設定的本身也堪玩味。看著一個個一直驚惶失措的乘客,在強姦犯前如何壯起膽來,當上道德判官操控生死,並親自執行;看著一個個搭客的立場變化,正如導演所言,人心的轉變才最教人可怕。此段以近舞台劇的手法處理,在全片中都演得過度用力的眾演員(除了林雪),放在此幕則演得恰度好處,帶來人性中的拉扯與徹底冷酷。
這次觀影的特別之處,在於能在漆黑中清楚分辨香港與外地觀眾。香港觀眾笑「春代」笑林雪、歐洲觀眾笑space oddity﹙幾乎每次出現都笑﹚,笑點幾乎沒有重疊。當主角阿池得知母親逝去,哭得流涕,這十厘米的透明液柱引來一陣訕笑,但香港觀眾如筆者早已對這般溏心風暴式場口習以為常。你可說這分野説明電影本土味濃,外國人識條鐵,但看了兩場,身旁的歐洲觀眾一臉茫然。陳果當然沒有義務要拍得讓所有西方觀眾明白,但當散場時連沒看著原著的香港觀眾都問筆者是否明白故事情節,這一問確實反映了全片的弱點:除去所謂本土符號及政治諷刺的對白,劇情結構處理較薄弱、散亂。或者是當初宣傳策略令筆者期望過高,作為「政治寓言片」,本片的反諷大多留於表皮,本片雖不至於只在消費現況及港人情感,但不如《去年》那般出色,運用城市的空鏡頭、主角的取態與心理發展映襯港人在轉折期的心態。誠言,《紅Van》將幽默、恐怖與政治諷刺原素共冶一爐,娛樂性十足;但如筆者般,期望有一套紀錄政治樽頸、啟蒙港人的政治電影,看來我們仍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