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的光影回憶,藏在柴灣工廠區某大廈的梯級中,而柴灣的工業早已不復光輝,在老去的地方,一些個人的回憶和情感要與彼岸而來的訪客細訴。
尋尋覓覓,與明報總部一街之隔的宏亞中心就在眼前。原以為那裡會有一個展覽廳供訪客欣賞何藩的相展,不過到了十三樓之後才知道,展方把作品一一掛在樓梯兩旁的牆壁上,五層樓梯,上上落落,驟覺走進了歷史的迴廊。在那個相對內部封閉的空間中,你可以從相片中嘗試感受半世紀前的香港生活風光,那些尚未填海的地方,日暮途遠,水上人撐槳歸家;中環街角巷弄,尚有馬姐過市買菜的身影,前塵往事,歷盡滄桑,如今即使回到同一地點,當年情景早不復見。
而我們這些觀者,就像身在彼岸的人,看見煙沒了的歷史,臉上總會帶著一些惘然。
何藩成名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年青時已經有「攝影王子」的美譽。他喜歡街拍,手上作品無論是構圖還是對光影的觸感呈現都十分出色,在國際攝影界獲廣泛討論與讚賞。他的作品有兩大值得人欣賞的地方,第一是他對光影的捕捉,處理很細緻,感覺他直要把光照時肉眼才能看見的微塵都拍下來,光與暗把照片的世界分割開來,但是那種分割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有差異地互相輝映。第二,他對貧苦大眾的關注十分常見,大多數作品無論是選材和構圖還是地點的選擇,都有意識地表現當時香港人身在貧困,努力打拼的精神。
我想他不是要盲目歌頌這種我們現今所謂的獅子山下精神,五十年代的香港,有上流社會的風光,更有草根階層的生活悲歌,走在街上的何藩,接觸的必然是後者,那些人的神情動態,聲音笑語,無意呈現了他們心中的想法,身在貧困,快樂仍可得,來日尚可期,何藩都記下來了。而不得不提一點,可能何藩是讀文學出身吧,有些作品頗能見到他藏在胸臆中的詩意,如《魔幻現實》、《三部曲》和《往事如煙》等,利用合成技術呈現一種迷離奇幻,超脫現實的氛圍,實驗性強,細看下亦能感受相片當中的無限趣味。
看何藩的照片,最先會被他作品的構圖而驚鴻一瞥,再下來就是一種思想沉澱,神思那個存活在他個人記憶中的香港,後來者如我,雖然很難完全融入那個年代;然而彼岸之人來到了今天的香港,了解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實屬正常。何藩的名字於我太過陌生,若果沒有這個相展我不會認識到他,原來香港還有這位攝影大師,他的相片的故事無疑是時代的見證,儘管我未能親歷,還能夠輕輕的觸摸相片的光,嘗試建立游絲般的連繫。
相展去到一月尾,有意欣賞不妨在一個閒暇的午後到柴灣來,附近還有一個小堤岸,看完相展到那裡坐坐,看日落,看人釣魚,也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