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一個星期日下午,在這個向上發展的城市,一群熱愛生活的基層,於天台舉辦了一個很「貼地」的墟市。
樂施會於去年6月進行的「墟市發展與基層婦女就業」研究調查顯示,在社區發展墟市能有助婦女幫補家計,原因包括「墟市開檔時間彈性,可以配合照顧家庭的責任」、「墟市地點就近家庭,省掉上班時間和車資」。
過去政府一直拒絕把基層墟市合法化,比如是天水圍的天光墟,連翻遭食環掃蕩。近年在「撐・基層墟市聯盟」等民間組織大力推動下,墟市發展初見曙光。以深水埗見光墟為例,得到街坊及區議會支持,可於區內申請場地擺檔。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上星期日(10月2日)首次在葵涌榮芳街街市場天台舉辦「天台墟」,大約有25個攤檔,以售賣手作及二手物品為主。
根據政府2014年的貧窮情況報告,葵青區是繼深水埗區後,貧窮率第二高的地區,人口以公屋户、新移民、少數族裔等為主,而家庭多以丈夫為經濟重心,婦女則留家照顧家庭。是次墟市的檔主多為中老年婦女,有的還帶同家人看檔。
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服務幹事方志睿表示,希望婦女把平日在家製作的手工藝品拿出來售賣,幫補生計,並從與街坊的閒聊間得到滿足感,擴闊社交圈子。
方志睿又指,因為榮芳街街市早已少有街坊光顧,只有簡陋遊樂設施的天台則更水靜鵝飛,故善用天台空地舉辦墟市。他指葵芳區私人樓宇居民聯會更計劃向政府提出活化天台,作舉辦康文活動之用。
他更透露,該場地由申請到獲批需時三個月。「因為今次墟市用地係康文署嘅場地,所以遇到一個比較大嘅問題——場地不能進行現金交易,但康文署最後亦有鑑於我哋係扶貧活動,故批准我哋進行現金交易。」
天台墟邀請了少數族裔參與,大約5檔由南亞裔婦女主理,售賣自家設計的衣服、飾物、包袋等,亦有提供近期流行的手繪紋身服務。
來自印度的Purvi來港只有一年,除在水療中心擔任營運總監外,更和友人在葵涌開設小店,售賣自家設計的手造印度傳統服飾、包袋、鞋子。Purvi還建立了Facebook專頁宣傳產品,她表示非常享受這份兼職。她表示,今次乃第四次獲麥理浩夫人中心的邀請參與墟市,她對香港人欣賞民族風格產品感到高興。
來自尼泊爾的Hangma
全職母親Hangma從尼泊爾移民到港約十年,她稱自己同時是一個自由身設計師和快樂的母親。她今次特意帶同2名子女,從油麻地「跨區」對葵涌擺檔,攤檔賣的布袋由她和子女一起製作,全都縫有自家品牌「Hangma for 2HL」的標籤。她解釋2HL意旨她本人、丈夫Harris,以及兩人的共同姓氏Limbu。她亦期盼透過出售小手作去支持家庭,可見其愛家心切。
墟市中央還有一個名為「我眼中的香港」的攝影展,展出了由15名少數族裔青年操刀的作品。土生土長的巴裔少女Ariba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夢想成為教師,閒時以攝影為興趣。她自言喜歡在樓梯間思考,這亦是她幾幅作品的主題。「我諗嘢果陣會向上行,諗唔通就會行翻落黎。」縱然多次從樓梯走下來,但樂觀積極的她,從沒放棄向上爬。
雖然是次天台墟在申請場地上遇到阻撓,但方志睿認為是個好的起點,並表明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和居民聯會正考慮與區議會多溝通合作,在社區物色地方予中心及其他團體申請,舉辦恆常假日墟市。
有到訪天台墟的市民表示,曾就讀榮芳街街市旁邊的學校,但由於位置偏僻,今次亦因義工在街上派傳單、嗌咪才得知活動。她憶起當時街坊多光顧附近街邊商販買菜,較少特意踏足街市,更遑論是天台遊樂場。她認為,在天台舉行恆常墟市可行,但必須做好宣傳工夫。
記者:李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