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幾日,兩件關於孩子的新聞,匪夷所思。
由於自己童年不快樂,特別關注細路的事,以致於,最討厭人「郁細路」!無論是動手還是動口都一樣。可惜,小薯仔如我,似乎無力改變什麼。
三十九歲警員和十三歲女童性交一事,令社會嘩然,最令我心寒的,是知道那女童是被告兒子的同學!
先不論女童是自願也好,受欺哄也好,但那是自己兒子的同學!這個孩子的年齡足以當他的女兒!
案中女童,自會受到多方關注,相信亦會有社工等跟進,只希望傳媒可以給予她和家人空間。
我最擔心的,是被告的兒子,一個十三歲的少年。不知道學校會作如何處理,女童會繼續如常上學?男童知情後可以裝作若無其事的上學?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如何面對自己的同學和父親的「婚外情」?
無論大人們如何處理,在這個十三歲的少年心中,已被劃下一道血口。對父親,甚致對警察不再信任?對同輩女性不再信任?即使他日有女朋友也不想介紹給父親認識?還是從此對女性都不信任?
為什麼一個大人的過錯,要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一起「找數」?
另一位匪夷所思的新聞,是十五歲混血少女墮樓身亡,揭發其母親逾期居留,少女和妹妹沒有出世紙,沒有上學。
讀三十過後一個人住《這是父母害的》一文,才知道媒體有找到這位「太太」和丈夫出席活動的照片。
也許有人認為錢可以處理一切的問題,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有許多事是錢無法解決的,例如:快樂、自由、健康、死亡⋯⋯
許多父母總以為,在物質上供給充裕的,甚致比充裕更豐富的,就是超額完成責任,就完全能滿足孩子。正如我從小聽的「有得你食,有食你著,喊咩呀喊」一樣。
但其實他們並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
父母總以為,在物質上供給最好,孩子自當應該聽聽話話,按父母心中的理想模式自動運作。
一旦當孩子的表現未能合乎父母的「預期」,落差出現,就成了親子關係中的障礙。
事件中的十五歲少女,選擇結束生命,或許是要表達控訴,或許是因為絕望。沒有身份的日子,要怎樣活下去呢?即使她有許多人羡慕不已的富家小姐生活,但她沒有身份,沒法上學,想必朋友也有限吧!甚致朋友也許都是如《這》文所說,都是給安排的!那一種無助和自卑,是我們有「身份」的人難以想像的。
當「朋友」在述說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如何,從書中、網絡世界中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如此的時候,少女絕望的知道,自己無法逃出沒身份的籠牢,永遠無法去體驗正常的生活,或許就是那長期存積下來的絕望感,在那一刻因著任何一條導火線點燃,而發生悲劇。
為什麼這對父母可以如此自私?以其父親的財力,是否可以想想用其他途徑安排母親居留?我想到的方法,如電影般天花龍鳳:先移民其他國家,再申請到香港?每年不斷持旅遊簽證多次進出香港?是否有比「無證」好一點的方法呢?
如果他們沒有生孩子,「無證」居留只是兩個大人的事,打死無怨!
然而,因為這兩個大人的自私,卻要兩個小女孩「找數」!姐姐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此刻我最擔心的是十四歲的妹妹。
一夜之間,她的世界翻天覆地的變了!姐姐死了,一直以來,最能明白她處境的人,就是她的小姐姐了!她的身份曝光了,日後在「身份」上會有怎樣的安排?爸爸媽媽會被逼分開嗎?爸爸媽媽會坐牢嗎?種種的未知與恐懼,叫一個十四歲的細路要如何面對?
許多細路所受的苦,都因為大人的自私。
工作的關係一直接觸許許多多不同的細路,聆聽到許多不同的故事。希望大人決定要有孩子之前,真的三思後行。而為人父母的,請務必多與孩子們溝通,聆聽他們的心聲。
祝福這兩位十三歲的少年與十四歲的少女,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