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立場新聞》關於新聞迴避者的專題報道,其中一個受訪者如是說:「其實我關心呢個地方、關心呢啲新聞,都改變不了這個世界 … 不如省點力,做自己鍾意做的事。」我相信這番話道出不少人的心聲。
雨傘運動後,政治打壓接踵而來,反對派負隅頑抗,仍不免節節敗退。支持者看在眼裡,憤懣不平有之,灰心喪志有之。對近年政治覺醒的人來說,由自信能雞蛋撼高牆慢慢變做看不到彼岸而無盡失落和沮喪,當中的心路歷程固然不盡相同,但一樣的不會好過。有些人因而淡出、迴避新聞和政治,甚至嘲諷不肯放棄的同路人,說到底,都是為了令自己沒那麼難受。
假若追求民主,是希望人的尊嚴和選擇得到重視,那麼,竭盡所能而無成果,改用其他方法體現個人的自主性,獲取同等分量或性質相近的滿足感,其實不難理解。縱是一向關心社會的人,都會被無力感侵蝕意志,那些原本政治冷感的人,因緣際會,爆發過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抗爭能量,最終無以為繼,回歸從前的生活方式,這實在正常不過。再説,過去兩三年,香港公民社會蓬勃非常,政治動員強勁,很大程度靠上述這兩類人的額外付出。透支不能持久,當這兩股力量回落,民間社會的政治熱誠和力量也難免衰弱。
前景不樂觀,使異議者難過的事情陸續有來。有人退場,縱使要批評,亦最好有限度。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退場者可能是中場休息,亦可能是配額用完而金盤洗手,連當事人自己也無法說得準。
總之,在公民社會,政治活躍的一群總是數量有限。能否吸引到較被動的市民持續加入,壯大聲勢,對抗當權者,受一籃子因素影響,要看時機。但有一點大家要明白,促使社會變革是非常艱巨而漫長的過程,往往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由反高鐵至今,有心人付出過無數努力,但比起當權者所做的一切,經過對沖之後,其實頗微不足道,遠遠未足以改變由當權者把持的時代巨輪的軌跡。有此覺悟,便不會有太高期望,受失敗打擊的力度亦不致過大,路,才有機會走得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