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羅馬古道懷古

亞庇古道(Via Appia Antica)是那通往羅馬的條條大道當中最有名也最古老的一段石路,有些遊客會試着騎車,看看順路能走到甚麼地方。在這個既非熱門,也不算冷門的景點上頭,有幾家噱頭餐廳,要不是開在老房子裏,就是乾脆建在早年天主教會的地下墓穴之上。難得的是,這幾家針對觀光客的餐廳竟然都不難吃,其中一兩間甚至還相當出色,屢被媒體點名,可進羅馬十佳之列。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吃飯,不能不發思古幽情,想想當年Spartacus等六千名起義奴隸是如何被釘在十字架上,沿着道路像電線杆一樣林立兩旁。沒錯,羅馬總是會叫我想起屠戮與血腥,所謂「光榮」的同義詞。這條道路,原本就是為了戰爭而設,輸送兵馬糧草。事實上,幾乎每一條羅馬古道都是戰爭機器,打到那裏就修到那裏。羅馬帝國霸業的基礎,在於它有效解決了物流問題。而這物流的核心,或者說一切前現代戰爭的核心,正是食物。

正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昔時亞歷山大大帝之所以能夠打遍歐亞,其關鍵是糧食問題的解決。從前打仗,軍隊總是會帶上人數和士兵相當的家人奴僕,還得拖着長長車隊,好運載那能餵飽整隊人馬牲畜的食物。但亞歷山大改變了這種傳統做法,他不准軍人以外的一切人員隨從,又放棄了驢馬拖拉的輜重。人吃的食物就會讓士兵自己攜帶,戰馬要吃的糧草也讓牠們自己背負。如此一來,他們的行動就變得更靈便更快速了,而且不懼泥沼荒漠等各種惡劣地形的困擾。

那時候,從希臘到印度,各種有關亞歷山大長征的見證及記載都一定會提到這隻馬其頓軍隊的迅猛,總是神出鬼沒,總是在對手仍在整頓安營的時候就發起雷霆一擊。

不過,士兵和戰馬總不能背上整段征途所需,他們最多可以負載四天的食糧。超過四天,那就得就地採集了。所謂「採集」,客氣點是向新征伐回來的地方上的市場購買;兇狠點,那便是強征。亞歷山大大帝想要建立「世界帝國」,萬邦萬民和諧共存在一片旗幟之下,所以他不願部隊太像強盜,惹人反感。於是他又定出了另一段四天的期限,每次為了補給而駐留,均不得超過四日,因為時日一長,拿的東西太多,當地人就一定要生離心,繼而反抗。

羅馬人不止繼承了亞歷山大的發明,並且把它變得更加極致。他們不止行兵輕便神速,還乾脆修路,想要征服一個地方,便先把通向那個地方的道路修好,於是兵源糧草皆可源源不絕地供給前方。他們還懂得海運,知道一艘船的載運量要比一隊車馬大得多,速度也要快得多,所以除了道路,他們更加關注船隊。這便說明了羅馬帝國的疆域為甚麼正好是整片地中海的沿岸,愈是離開港口,愈是深入內陸,船到不了,路修不到,他們的軍團也就愈難推進。

羅馬人不像亞歷山大,有一個廣闊天真的夢想。所以他們用不着對被征服者客氣,可以直接把食物當成武器。打下一個地方,就搶光他們的糧食;搶不走的東西如農田磨坊,乾脆直接焚毀破壞,令當地人生計盡毀。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散播恐怖,讓人不敢反抗,甚至不戰而降。它還可以打斷對手的糧食供應,使敵軍缺乏補給。我吃得飽,而你捱着肚餓,這才是古代所有戰爭的勝敗關鍵。有些學者甚至統計出來,歷史上大半死在戰爭中的人,其實都是餓死的。

你會搞這一套,但你的敵人也不笨。「羅馬的噩夢」漢尼拔當年遠征羅馬,沿路也是如此燒搶,於是羅馬人又發明了「焦土政策」,總在漢尼拔大軍殺到之前就先撤走所有拿得走的食物,再一把火燒剩一片乾熱的裸土,好使迦太基人愈打愈餓,走得愈遠就愈是崩潰。

食物是種武器,只是承平年代我們多數人都不在意。好比這條亞庇古道,現在是遊客自拍的好背景,樹蔭下緩緩散步可以寧靜致遠,完全掩蓋住了昔日的殺伐之氣。又好比古道餐廳那有名的古方lasagna,一層層的肉末乳酪,紅艷如血的番茄醬只不過是夾在中間的提味元素,清爽解膩。

原文刊在飲食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