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綠洲 Oasistrek)
Oasistrek是本人最常去的一個香港行山網站,有基本實用的資訊,網站優美而自然的照片也讓人渴望和回味大自然的美麗;Oasistrek網站的行山難度水平跟自己也不多,不求挑戰香港真正行山高手的危脊險徑,同時亦不甘局限於郊野公園內設備良好的山徑,所以Oasistrek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參考。
但瀏覽Oasistrek感受最深的地方,你會感受到Oasistrek是超越一個網站或者網誌,即不只是一些資訊或者日程記錄,而是會從Oasistrek中感受到一個活生生、深愛香港山水和自然的一位朋友,可感受到他每趟旅途對某地方的感情、思緒和反思,走在香港郊野上的每一步,不只是一趟經歷,也是思考自己和這個不斷受威脅的本地大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Oasistrek最近結集了行山經歷成書《咫尺山林》,終於知道網頁背後作者的名字叫羅榮輝,《咫尺山林》是一本出發點很簡單但又很有心思有關香港郊野思緒結集。
我認同羅榮輝所持的行山態度和原則,我所指的不是一種是非觀,只是我希望能以相同的態度來享受郊野。羅榮輝在書中提及他去黃竹角咀,一段山友聞名的超長途海角之旅,正當他要一直趕路,又遇海岸潮漲要縮短行程趕回程之際,竟遇上另一批山友從容的步出海咀,原來他們預約了船家在黃竹角咀對出接他們走,可以省回不少回程時間和氣力;但我相信是跟羅榮輝是另一種總是要折騰一下自己的山友,來黃竹角咀這樣經典的路線,就是要走到海角再走回頭路才是不枉此行,若要我去到黃竹角咀坐艇離去,心裡必然有點不舒服;羅榮輝最後還勉勵自己,下一次要「環湖、出咀、探鬼手」,即不只要出到黃竹角咀,還要回程兜過船灣淡水湖的另一邊,再長路程也好盡量將回程重覆的路減到最少,這確實是一個我相信愛行山的人應該保持的態度,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不斷探索新的旅程。
行山,除了是一項自我的鍛練和挑戰,也是思索個人、自然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一場經歷。在香港行山,有時會隨機碰到先前從不認識的小道,甚或今天有精準的GPS總會經過很多不知來歷的小路,如通往山墳或廢村,又或者被雜草徹底煙沒了,但有時又會碰上非常美麗卻鮮為人知的古道,如羅榮輝碰上界咸至大腦的那段古道。這段古道不為人所熟知,也碰巧處身在郊野公園邊陲之外。
今天行山徑不斷的石屎化已威脅著香港郊區古道的歷史,而像大腦古道上的古老製糖石磨,就如搬不動的垃圾遺棄在這人跡不多的古道上,被殘酷遺棄的不只是那石磨本身,而是那石磨所盛載著香港鄉郊和農業的歷史,鄉郊和農業事實上一直伴隨著香港發展,理應我們要與之理解和並存,而不是社會主流風氣視之為發展的絆腳石。
咫尺山林,相信最能特別感受到的,會是在發展計劃所盤踞的大嶼山。羅榮輝離開分流時,坐巴士由嶼南到嶼北,感受到現代文明和歷史之間的對照。若你試過走在嶼北的東澳古道,還是很原始的沙螺灣和深屈,眼前卻有座彷彿通往天邊的港珠澳大橋。
嶼南跟嶼北的對比更為強烈,二澳村村民復耕,分流更有炮台和新石器時代的石環,大嶼山的南北兩岸就有著新石石器時代遺跡和第三條跑道工程。全世界先進地方都在提倡環境和保育,那不是一份同情心,而是一種繁華背後應有的核心價值,即是繁華並不只是金錢本位,而是具備生活的質素,生活的質素包括健康的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函養,發展是一場洪流,但我們應盡量避免讓洪流成為一場破壞和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