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指前人累積的智慧和經驗,對謙虛學習的後人有莫大的裨益。這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前提是,前人累積的是真智慧和真經驗,而不是有部分年紀大的人「倚老賣老」、攛掇擺弄,或不經意埋下山埃和地雷。
有時候,智慧和經驗的累積也可透過自身的經歷而做到的。例如,由黃偉文填詞的歌曲《多謝失戀》的其中兩句副歌歌詞為:「全靠當天喜歡過錯的人,今天先會自我解窘;明白小小的失戀不害人,更加添我成熟感。」這兩句歌詞指出,過往當事人失敗的經驗造就了他/她當今的成功,實有「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意味。不過,這兩句歌詞的含義並非普世性的。對那些從未喜歡過錯的人或從未失過戀的人士來說,這兩句歌詞的含義對他們來說並不適用(而且那些經驗並非必要性的)。甚至乎,對那些因喜歡過錯的人或失戀而自殺成功的人士來說,他們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在日後自我解窘或加添自身的成熟感。
然而,單是某些經驗的非普世性,並不能全盤否定它們對不少人的參考價值。但經驗主義的問題,有時是源自有些人企圖把非普世性,但自己有共嗚的經驗放諸四海皆準,在此過程或有意、或無意地把那些經驗加強諸別人身上。各位不妨細閱以下的模擬對話內容:
A:「啊邊個邊個幫佢老公生咗一對仔女,而家成個人都唔同晒啊!不過你唔明架啦,你連婚都未結,更加唔好講有仔女!你呢啲人唔會體會到十月懷胎嘅辛酸架啦!生仔女嗰刻有幾痛你知咩?!」
B:「咁你跳過樓未啊?!你又知跳樓跌落地之後有幾痛啊?!你食過屎未啊?!咁你又知唔知食屎係咩滋味啊?!」
A:「人好地地又點會走去跳樓或者食屎啊?!」
B:「人好地地又一定會生仔女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添,又唔見你效法下?!」
A:「你冇嘢搵嘢嚟講嘅!生仔女係好事嚟,跳樓同食屎係咪好嘢嚟啊?!」
B:「而家唔係我冇嘢搵嘢嚟講,而係你想論證一定要有親身經驗先至有認知!而且係你嘅角度嚟講,生仔女係件好事,但係咪個個都係咁諗先?係嘗試跳樓嘅人嘅角度嚟講,佢地都可以覺得跳樓已經係最好嘅選擇!」
A:「人人生仔女人類先有得薪火相傳!人人跳樓你薪條毛啊?!」
B:「人人都做同一樣嘢就叫做係好啊?!係好多發展中國家有過度生育嘅問題喎!成日都係講人人,人人,人人,全民大鍊鋼啊笨!」
A:「你咁鍾意跳樓你咪自己跳飽佢囉!做咩係到齋講唔做啊?!」
B:「嘩咩我覺得嗰樣嘢唔需要一下子全盤否定就一定要親自做啊?!咁我係咪每見到一樣嘢係好就要買佢返嚟啊?!話時話,駛唔駛每個人都吸過毒先知吸毒嘅問題啊?!一係你覺得生仔女好你自己去生返個囉!!!」
A:「你講嘅嘢好傷害感情啊!!!!」
B:「你唔好話你自己玻璃心?!!!」
A:「你都打橫嚟講嘅!!!!唔想再同你講啊!!!!」
B:「而家係邊個撩起嚟講先?!」
A:「所以咪話唔再講囉!煩!!!」
B:「請問咩嘢叫做『所以』?!」
A(黑面):「XYZXYZ……!!!!!」
以上的模擬對話,不是要完全否定生兒育女的好處,亦不是要鼓吹跳樓或吃屎的氣氛。有不少為人父母的人士,也不會像A般說話。本文只是強調,非普世性經驗這回事,是既可載舟,亦可覆舟。若沒有任何經驗可言,很多事情都會變得紙上談兵。而個人經驗最強之處,是即使當事人覆述個人經驗時覆述得無比糟糕,甚至乎放在法庭必定不能構成合理的證據,旁人亦難以完全否定當事人有真實個人經驗的可能性。而且,個人獨特的經驗有望打破規條教義的綑綁枷鎖。但若無限放大經驗的重要性,認為沒有特定的經驗便在質性上遜於有那些經驗的人的話(「我有呢個咁嘅經驗好正啊,所以有呢種經驗先係好!」),那便是把好與壞二元絕對化。換言之,部分舊有的規條雖被打破,但新的規條亦已形成,而且新的規條有可能比舊的更匪夷所思。部分靈恩派的基督徒便有這種思維上的缺陷。
此外,我們要審視目標對象是否有足夠的經驗,亦要視乎我們是怎樣界定經驗。「精英大師」在連勝17場前,其實已有連勝16場的經驗,所以有不少人認為,「精英大師」有足夠的作賽經驗取得17連勝打破當時的世界紀錄。但牠的例子亦可以這樣解讀:「精英大師」在打破世界紀錄前,其實並無連勝17場打破世界紀錄的經驗,甚至乎香港賽駒亦沒有這個先例,所以牠取得17連勝是重大的突破,不是單靠過往的經驗而成的。當然,「精英大師」取得17連勝時,必定需有倚靠累積連勝經驗的部分,所以亦不能說牠憑空創造傳奇事跡。
但又以法國大革命為例,有歷史學家認為,法國當時已具備爆發革命的土壤,加上當時法國已有美國獨立戰爭作借鑒,所以法國大革命是經驗累積的結果。但亦有些歷史學家反駁指,儘管當時法國各社會階層均對舊政權累積一定程度的不滿,但當時路易十六提出比英國同年代更具突破性的稅制改革方案後,三級會議中最低級的代議士亦準備作出妥協,而非由始至終決下決心非搞革命不可,只是路易十六後來出爾反爾,才激起廣泛的不滿,並一發不可收拾,這才導致革命的爆發。換言之,這種解讀認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是意外和偶然的結果(註),而非處心積慮的計謀,故它談不上是經驗主義的產品。至於哪種說法比較合理,筆者已有一段時間沒有閱讀過思辯嚴謹的歷史學術著作,所以一時之間回答不了這個問題,自漸形穢。
無論如何,的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由零開始那麼坎坷,但經驗的存在和累積,並不意味着可通往成功之道。論經驗,在香港已甚少有騎師比韋達更有大賽的經驗,但他在大賽的表現如何呢?其實他近年並沒有怎樣退步,他在所謂全盛期時期的表現也與近年的差不多而已。此外,世上有不少累積了不少大賽經驗,但仍然與大賽冠軍擦身而過的運動員,我們當然可以悲情英雄的角度論述勝負並不是界定成敗的唯一準則,但即使韋達和不少與大賽冠軍擦身而過的運動員也曾親口表示,大賽的表現是至關重要的成功準則。
簡單而言,無論怎樣論述,也難以完全否定經驗對人類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亦難以蓋棺定論指,某人的經驗比別人的多,所以前者便一定能夠作出更好的判斷,所以才會同時存着兩句說話:「十年磨一劍」與「學無前後,達者為先」。
話說回頭,以上的對話只是模擬版本,所以才會有如此長的對話篇幅。在現實世界中,A說完第一句後,或B第一次回應後,A和B在實然上均可隨機回應:「你食撚屎啦!!!」
註:艾克頓勳爵(2013)。《法國大革命講稿》(譯:高望)。台灣新北市:廣場文化
延伸閱讀:
〈淺談「凡事都有例外」和「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論證問題〉,《立場新聞》,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