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不可能祗有一個主流而沒有支流,主幹的河流是共同目標,支流是不同人群自行選擇行動的方式與內容;假如一場運動祗有一種形態,那是壟斷、官辦或單一化的狀況;「多元」不單是一種胸襟、選擇,也是一種堅持,以及豐潤發展的基礎。假如不在現場,無法理解一些行動,請不要急於判斷和論述,而是尋求理解;理解並不困難,設身處地的想像、聆聽溝通、或索性走入當中;假如不能理解,也請相信,或給予時間證明,那是「希望」之所在,不能分化力量。
請不要自稱「廢中」或「廢老」,當你/妳能夠走在遊行的隊伍、或在鍵盤上傳遞消息、或跟家人和朋友解釋反送中的意義,甚至祗是罷看TVB 新聞、罷買歪曲事實的報紙,都已經付出貢獻——不必英雄化自己,也不必妄自菲薄!何況真正的「廢老」已由譚詠麟、鐘鎮濤和梁家輝完美示範,以後凡播放譚詠麟或鐘鎮濤歌曲的小巴和的士,都會罷搭,同時希望良心小店也不要播放,香港已經夠污染了,我寧願聽兒歌,也不聽廢歌!
最後是訓練身體、鍛煉情緒智商,迎接長期抗爭的需要;還要多讀書,面對紛擾變動的局面,需要複雜而流動的思維,才能免於偏見和謬誤,破除視障或知見障。容許情緒波動、接納自我限制,需要間歇的停頓,時常修補耗損的精神。假如力氣不足或迷惘恐懼,不要內疚和自責,抗爭有千變萬化的方法,用自己能夠handle 的方式參與,祗要不是死機,任何行動都有價值和意義,從微小個體的層面出發,支流總會匯入海洋!
我們需要社交媒體獲得資訊和聯繫,但有時候可能需要拉開一點距離,在眾說紛紜中讓自己的腦筋清醒、思緒沉澱!在抗爭時期努力維持日常,也是一種修行,同路人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