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不少人慨嘆「動漫」(或是所謂萌系)類別難以在香港突圍、想看Live、想看動畫電影的,基本上沒有官方辦法在本土欣賞到,只能隔著岸以羨慕的眼光,目送喜歡的偶像開Show、表演、完場,至到賣BD時才可以「參與」得到;又或是目送著喜歡的作品上畫、落畫…至到賣BD時才可以「欣賞」得到。
而近年「動漫」類別這塊「瑰寶」似乎漸漸被商家們發掘了出來,越洋來港的ACG歌手、在港上畫的動畫電影也是愈來愈多,就連在港積弱多年的漫畫或是同人界,近年也獲得了不少於遊戲、交通工具甚至是商業產品上,為她們繪製人物角色、擔任設計的機會。以前,有志投身漫畫業界的畫師總會抱怨缺乏投稿平台、接觸不到受眾、廣泛性又不足、「出完都冇人睇」而意興闌珊地敗走。現在愈來愈多商家願意、又敢起用動漫類的作品來宣傳,表面看起來好像是漸入佳境的畫面,但香港的商家不少還是喜愛炒作、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動漫」這個類別在他們眼中,又是不是一件隨時可以丟棄的「消耗品」?
誠然,香港創作市場不斷萎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創作人被委託者欺壓、稿件改完又改、收入與付出遠遠不成比例、作品得不到應有尊重的傳聞舉目皆是。特別是香港的漫畫行業更幾乎是「搞果個死果個」,如果你告訴別人你想成為一個漫畫家,十個有八個都會說你癡線──這就是香港對於動或漫畫的主流看法。而當有人將這種一直被忽視的類別突然搬上枱面,卻居然掀起了爆炸性的迴響──「嘩,這條友真係夠膽」、「嘩,終於動漫都有出頭天啦」的言辭忽然間炒得熱哄哄,就近年某兩大醬汁品牌的吉祥物、港鐵大規模更換的承客提示畫作兩個例子──明顯見到動漫類別已經漸漸成為了商家追趕「熱潮」的「武器」。
某醬油公司P的「廚娘」(圖片取自其facebook專頁)
《你的名字。》在日本上畫時屢創佳績、破盡紀錄,當新映(neofilms)把作品買回香港上畫時,亦成功在香港營造出「唔理你係毒撚定現充,呢套都一定要睇」的意識。適逢港鐵在及後又創作了一批與《你的名字。》畫風略有相似(似,唔係抄喎。)的作品來做乘客提示的標語圖,成功「食住條水」獲得了不少討論和迴響。為什麼忽然提起《你的名字。》?因為最近新映又有新動作,公佈《你的名字。》即將於11月11日光棍節再度上畫,成功循環再「炒」,又再「食住條水」在網絡上引發瘋傳「呃Like」。
先不說本身「光棍節」多半也有商家炒作而成的「水份」,新映的動作在筆者看來實在是食相非常難看──老實說,要看的人一直已經看完了。想再刷多幾時的人也早就買下了BD收下了特典,今時今刻搞個「周年紀念」來重新上畫,真的是因為這部作品很出色、很想讓大家重溫嗎?要是如此,世上這麼多出色的電影作品、出色的動畫電影,每個都搞個「周年紀念」的話,電影院公司還需要買新片來播了嗎?筆者看來,所謂「周年紀念」不過是個掘金之法──以一套曾經掀起過熱潮的作品,配上一個被炒作出來的「節日」再落鑊「翻兜」,舊菜加舊鑊炒成一碟又可以上枱面,炒一炒又翻身,該多好啊。
但,熱潮歸熱潮,終是有退熱的一天。
當商家發現「動漫」這類別已經消耗完畢,他們又會怎樣做?
《你的名字。》(又)來了!
香港動漫產業的創作風氣薄弱,普羅大眾不重視、也不甚接受這種次文化是根本性的問題,大眾一天還是覺得動漫是「卡通」、是「幼稚」的玩意,這個類別、這個創作一天還是得不到穩定而且應有的待遇。現在的情況,筆者實在看不出什麼持續發展的未來──得罪講句,現在站得最前、曝光率最高的幾個動漫(或是所謂萌系)作品或吉祥物作品,你數得出多少個?醬油公司P、醬油公司Y、港鐵,然後……
無了。
這代表香港缺乏能夠擔此重任的畫師?還是代表動漫產業在香港其實仍是一籌莫展,現在不過是浸淫在被商家「短炒」圖利、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之中?
等睇商家幾時消耗完「動漫」呢條水。
然後……
利申:我是畫師,希望烏鴉口燈中開對家,動漫產業真係彈得起,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