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對於來自基層家庭的小朋友,大家會有怎樣的印象呢?弱小的受助者?由幾個九十後青年組成的本地社創組織Collaction卻抱持不一樣的信念。於是在2014年底開展了名為「童心迎新年2015」的項目,就是「童心共享」的前身。這是Collaction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二手物品交換平台「執嘢」合辦的年度教育活動。今年已是第三年,更連結了救世軍一同舉辦。項目的受眾也得以拓展。本文將簡介項目性質。又因這項目是透過群眾外包(即公民參與)的方式推行。在不同範疇協助推行項目的參與者也各有得着。筆者會在今年的活動完成之後另文分享他們的所想所感。
培養有責任感、懂得分享與共融的小公民
項目以生活實踐的方式教育小朋友。且會因應他們的年齡與成長階段調整內容。在第一年,參與的小朋友在義工引導下找出自己需要的物品,並且為自己訂立在指定時間需要完成的任務,例如幫忙父母做家務等。在完成任務後,他們就會得到一份禮物,就是他們之前找出的自己需要的物品。禮物是由熱心市民透過「執嘢」送出的。
到了「童心迎新年2016」,參加的小朋友大一歲了,當然需要迎接更大挑戰啦!那年他們的任務,不但要找出自己的需要,還要觀察身邊人,例如父母、親友的需要,以及記錄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他們還需面對一個艱難抉擇:就是當辛苦完成任務之後,還要選擇把收禮物的機會留給自己還是讓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出乎主辦單位意料,原來大部分小朋友都把收禮物的機會讓給他們所觀察的,有需要的人。而且別看小小的腦袋,觀察卻十分細緻入微呢!例如有小朋友的願望,是送一副老花眼鏡給父親。因為平日觀察到父親閱讀報章要放得很遠,很辛苦;又有另一個小朋友想送圍裙給母親,因為在豆腐店工作的母親經常會弄濕衣服。筆者聽Collaction成員娓娓道來,都能感受到他們的欣慰。
今年的「童心共享」主題為「社區共融」。隨著蘇屋邨的重建與重新入夥,區內迎入了一群新的街坊。很多是獨居長者。今年,參加的小朋友要在家長義工陪同下探訪區內的獨居長者。了解長者的需要。他們又要協助舉辦一次換物會。在換物會當天,小朋友會把收集到的禮物送給自己探訪過的長者。大會希望透過是次活動,讓小朋友學會資源共享、互助與成長。
其他公民能如何參與
今年童心共享的換物會將於七月二號舉行。市民也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協助這個項目的順利推行:一,作為禮物捐贈者。大會預計於六月發放禮物清單。大家可以看看手上有否合適的物品能作禮物;二,作為禮物收集點。詳情可參閱項目資訊。
結語
這個項目讓參加的小朋友學會,他們雖然來自基層家庭,但並非弱小的受助者。他們也有能力幫助他人,與人平等分享。這正是公民應有的軟實力。這個項目也以群眾外包方式連結社區與資源。在經濟高速發展,但鄰里關係疏離的香港,需要的也正是社區的重新連結。筆者衷心希望香港更多群眾能參與此類共享計劃。共同重建一個有互助與互信的公民社會。
註:筆者最近設立了專頁。專門分享營造公民社會的創新項目的訪問花絮,以及刊登過的文章連結。有興趣可探訪以下專業跟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