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思晴、唐憲鋒
一盒盒咖喱香料整齊地疊在南亞雜貨店的櫃枱後,有如藥材鋪的百子櫃,竟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咖喱有這麼多花款的嗎?不少香港人眼中,咖喱來來去去「都係嗰啲味」,就像它們散落南亞各處的發源地,明明涇渭分明,卻總被粗心的香港人混在一起,「不用分得那麼細」。聽罷店主Mohammad解釋,才發現咖喱不只是南亞各國「各處鄉村各處味」,更是不同風土人情所凝結的生活智慧。
咖喱百子櫃
葵星廣場巴基斯坦雜貨店的店長Mohammad Arif解釋,對巴基斯坦人,以至其他南亞人來說,咖喱不過是一系列香料配搭的統稱,常見有薑黃、蒜、洋芫荽、茴香籽、小茴香等,再配上薯仔、洋蔥、蕃茄等佐料,不只香料配搭十分講究,還要看煮甚麼主菜,配紅肉、白肉還是素菜。「是用來癖肉的腥,還是魚的腥,只有素菜又可以淡一些,不同的、不同的」。
順帶一提,咖喱本來是不辣的,要辣就要額外加辣椒粉。巴基斯坦人有多喜歡加辣呢?街坊兼共融館導賞員阿文,指著櫃枱上如早餐穀麥般大小的盒裝辣椒粉表示:「這個份量,夠一個人吃一個月左右啦!」看來他們也頗有吃辣的能耐。
(躲懶不想調配,就用百搭的基本版吧!右起第一包為基本版咖喱香料,左一為辣椒粉)
原來咖喱不僅是香料配搭,原來更是種「食療」。「你們中國人把肉放進水裏,『淥一淥就擺入口』,這樣不行的」。他指的大概是火鍋。他說,見不少中國人朋友都有皮膚問題,「周身痕」,又紅又腫,他認為就是這種食肉習慣引起。的確,吃太多肉,在中國人的養生哲學入面,也會很「毒」,巴基斯坦飲食中,亦視此之為引起發炎的源頭。而要抵消肉類的影響,秘訣就在咖喱的香料——茴香籽(fennel seed)和小茴香(cumin)*。
就像中國人在主食外都會配搭湯水,達到不同效果;巴基斯坦人在處理肉類時,就直接將帶有消炎效果的香料當作肉類的醃料。他自豪地說,根據他觀察所見,沒幾個南亞人有皮膚問題。這個病發比率我們無從得知,但根據中醫藥學,咖哩的主要香料都有藥用價值,如小茴香具有平肝、祛寒、除濕等功效,而薑黃亦可以行氣、活血、化瘀,與中醫治理皮膚問題時,應清肝去濕的說法亦吻合。
Mohammad還介紹,這些香料也可以在煮米飯時使用,同樣可以得到這些香料的食療效果。茴香籽要煮飯時,與米一起下鍋。小茴香則可以磨粉,在飯熟後灑在飯面就可以。除了內服,還有外用的杏仁香油,塗於患處可止癢潤膚,各大護膚品牌的「杏仁精華產品」索價數百元,這裡則是街坊價數十元一瓶,筆者親證,功效同樣出色。
潮流食材 街坊價格
店面雖小,但一應俱全,照顧各種不同需要。不少印度人茹素,豆類成為他們攝取蛋白質的主要食材,店裡供應各種各樣的豆類。他們常用的豆類與煮法與廣東菜大有分別,看似米粒的扁豆(Lentil)可以加洋蔥蕃茄炒,效果有點像燴飯;平常吃馬豆,通常只令人聯想到椰汁馬豆糕,南亞食譜中就可以加進各式各類的菜色裏,葷素皆宜;還有煲喳咋的三角豆,其實就是外國食譜常見的鷹嘴豆,加上橄欖油,芝麻醬等打成泥,是富有中東風味的Hummus沾醬,配搭粟米和果仁又可以是沙律。這種豆在華人雜貨店不常見,到外資超市買又貴(小小一罐300克竟索價50元!),但這裡就可以「大手購入」,才25元就有1公斤,實在抵買。
說到底文化本來就是飲食日常。尋常食材在我們的南亞鄰舍手中,便換了另一番風味;各種被包裝成「健康super food」、「異國秘方」來販售的產品,其實就是我們南亞鄰居的生活智慧。南亞雜貨小店的一道門,只要我們願意多溝通,也可以是本地華人與南亞文化的隨意門,走進店裡,與他們分享從數百里外帶來的生活文化,天涯若毗鄰。
*小知識
很多外地香草都被譯作茴香,如大茴香(即八角),小茴香,茴香籽,安息茴香等,買時最好問清楚英文名稱,才不會買錯啊!
(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