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生死書店「義守書社」:讓我們來談談死亡,說說生活

生死書店「義守書社」:讓我們來談談死亡,說說生活

(左起)Ken、阿祝、Erica

(獨媒特約報導)死亡時刻就在身邊,卻又人人避而不談。柴灣樂翠臺商場,近月出現了一間小書店,名為「義守書社」,以生死為主題,希望塑造讓人討論及反思的空間。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日中午,樂翠臺商場冷冷清清,不少商店拉下鐵閘,間中有老人走過。義守書社的店面窄窄長長,有別於一般堆滿書架、書本的書店,店內設備簡潔,浴路走進去,更像參觀一場展覽。「思考死亡,反思生活」——牆上第一塊展版這樣寫著。

書店由中文大學學生祝嘉樂(阿祝)、薛嘉健(Ken)及在女權組織工作的唐諾兒(Erica)主理。當不論是獨立書店,還是大型連鎖書店,都在香港掙扎求存的時候,仍有這三個後生仔女毅然走上這條路,燃燒青春理想。

IMG_6558

佈局主線:由死回望生

「做獨立書店,我覺得是一個多元空間,要有一個展示模式,與讀者互動。」負責「策展」的Erica說。踏入店內,右邊牆上掛著的展版,對應著左邊書架上的主題。

第一部份是「終有一死」,議題分類有生死觀、老年、疾病等。

第二部份是「身不由己」——人與動物的生存狀態,受各種因素左右。議題包括戰爭、貧窮、動物權益、環境、精神健康等。

IMG_6573

第三部份是「好好活下去」,邀請客人寫下自己的想法,分享何謂好好生活。

再走入一點,有「香港故事」專架,回顧雨傘運動前後的社會轉變。旁邊的主題專櫃現時以性別為題,配合本月17日的同志遊行。

IMG_6567

走到最後,是一列整齊堆在牆邊的二手書。開店前他們向大學教授發電郵收集二手書,結果總共收到約2,000本。Erica認為二手書有獨特的價值,「我覺得真正的好書是二手書。有些好珍貴的、人們未見過的好書在裡面。」

IMG_6512

用議題分類 回應社會

最初有開店念頭的,是阿祝和一位早前因壓力太大而退出的拍檔。「書店不只是賣書那麼簡單,它承載著一些人很在乎、很想守護的價值。」阿祝認為,作者在書本傾注靈魂、熱情,而書店作為面向讀者的載體,有重要意義。他與本已相識的鋪位業主陳澤初(Peter)談起,大家一拍即合,便將發想付諸實行。

構思店名的時候,阿祝想過叫「伴苦」,有陪伴苦樂的意思,也與多啦A夢角色胖虎同音。說畢他自己爆笑起來,「所以就知道我哋係需要搵出面嘅文化人去諗......」然後他們獲得「義守」這個建議,「我們一睇到就知道是『守護重要的意義』。還有很多玩味的意思,例如『二手』書,或者這間書店『易守』難攻。」

IMG_6579

阿祝說,很早已打算以社會議題而非學科為書本分類,「可能文學書與哲學書(關於)同一個主題,應該放在一起」,而「生死」本來只是十數個議題中的其中一個。某天他的拍檔靈機一觸,想到以生死為主線,串連各個議題,就有了現時書店的定調。

阿祝與拍檔花了幾個月不停開會籌備,讀很多關於開書店的書、參加講座、四出詢問意見,「摸索的過程中,不停被人潑冷水。被作者潑冷水、被書店大佬潑冷水、被搞過書店的人潑冷水,因為他們都說(開書店)好難、好困身。但我們都有種執著,覺得一定要做到、一定要開一間sustain到的書店。」

後來加入的Ken負責採購工作,過程中也不斷碰釘,小店寂寂無名,書商往往不願意提供完整書單,他最後只能上網參考網絡書店的書單;而他們入貨不多,「有些書入一本,最多都係入兩本」,沒有送貨服務,又須費時自行取貨。

IMG_6526
書店設有空間,讓客人脫鞋坐下看書。

8月中搞了一個開幕派對招待朋友,其實前一晚才通宵砌好傢俬;就在這一晚,那位拍檔經過連月追趕進度,被壓力壓垮,決定退出。

餘下的三人學習放慢腳步,延至9月13日開始試業,今日正式啟業。試業一個半月以來,阿祝坦言商場人流少,區內人也不大知道開了書店;不過經過的街坊都對書店十分好奇,「人雖然少,但每一個人入到來都傾好耐」,「好似做咗好多場訪問咁」。

IMG_6541
業主Peter表示,希望讓年青人有空間發揮。

死亡咖啡館:分享生死 擴闊想像

雖然他們與Peter協議,租金按每月營業額調整,壓力相對較小,但也不能做蝕本生意。阿祝指,明白不能單靠賣書維持營運,所以他們會外出擺流動書攤、多辦活動,例如計劃每月舉行一次「死亡咖啡館(Death Cafe)」。

死亡咖啡館是一個沒有禁忌的平台,讓參加者自由討論生死。義守書社在10月中第一次公開舉辦死亡咖啡館,來參加的有大學生、見慣死亡的救護員、熱心於生死教育的人、想籌劃自己的葬禮的人。「最後我們有一個roundup,每人講一句今日最感觸、體悟最深的一個想法。」阿祝說,「有些參加者就說,『死亡不恐怖』;有一些參加者就說,是第一次講生死。」

有人在「好好活下去」展版旁,寫下要及時「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沒有空間談生說死,多少遺憾因而縈繞。Ken認為,認清不願面對、難以承受的生命重量,才能好好活。「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會死、身邊人終有一死,其實是很難維持對這件事有意識的狀態。日常生活與爸爸媽媽的相處,不會想到這一點。如果我們能持續這個mindset,人生取態會不會更合適、更加好呢?」

IMG_6570

阿祝補充說,討論能擴闊對生死的想像,不限於個人,還關於關心世界,關於善待其他生命。「我想關心其他人經歷緊老病死,或者經歷緊不公平、剝削,在生死邊緣,我想去理解他們那種感受。」本身是貓義工的阿祝,向記者介紹《這裡讓愛不流浪:中途咖啡店「浪浪別哭」的暖心故事》。「浪浪別哭」是台灣一間咖啡店兼貓狗中途屋,店主在書中分享經歷與反省。阿祝指,動物的生命往往被人忽略,而義工以自己的生命去挽救牠們的生命,希望更多人了解。

Erica則認為,生死是個人選擇,「如果你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我是敬佩、尊重的。」她拿著台灣同運人士呂欣潔所著的《好好時光:給女同志身體、性愛與親密關係的指導》,談起同志權益亦與生死息息關,包括不獲法律承認的同志伴侶不能為摯愛作醫療決定,又說到認識自己的身體的重要,「知道點樣睇自我,先知點樣去生活、生存。」

展版上說,一千種人,有一千種生活態度;一千本書,一千個主題,大概也可以看出一千種生死觀,就留待讀者細嚼。

IMG_6586

記者: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