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物質主義的奴役

我們對物質主義大加鞭撻,但是到底何謂「物質主義」,那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劃一條界線。一般對物質主義的認知,就是沉迷於物質的欲望,並以擁有的物質為人生價值,忽略對心靈的追求。不過,我卻覺得這個定義仍然是太含糊。以我自己為例,我自問不符合大家對物質主義的認知,我不羨慕別人的名牌和擁用的東西,也不認為自己擁用的生命中最重要的,畢竟死後連肉體也帶不走,更何況死物?但是我仍有喜愛的東西,朝思暮想都要得到,而且有些還很貴,那麼我又算不算物質主義?有些業餘(即是不能此支持生活開銷)的畫家和音樂人,花了生活費中一大部分去買最優質(價錢當然貴)的畫具和音樂設備,那又是不是物質主義?

物質主義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寄生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是對自由主義價值觀下的反動。從自由主義的角度去看,這世界並沒有物質主義,人們只是根據他們的選擇,合法地買他們喜歡的東西,並以此彰顯自己,當中並無任何道德的疑惑;然而,反對者則說人們的選擇其實不是自由,背後有一個龐大的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去操縱人們的思想。兩者的說法都有其道理,但是如何實踐到現實?

在一般的認知,物質的相對是心靈,批評物質主義的角度往往是以心靈發展為基礎。但是心靈是一樣很難量化的東西,而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同,不能單純以物件的貴賤作批評的基礎;另一方面,批評物質主義其實是否定人的虛榮心,但這東西也沒有客觀標準,而且每人多多少少總有點虛榮心(不一定由物質帶來),故此對物質主義的批評往往顯得無力。

此處,我嘗試作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物質主義」標準:為了奢侈品而超出了自己的付擔能力。物質主義最大的問題不是使人們缺乏心靈的修養,而是成為債務的奴隸。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追求奢侈品而刷爆信用卡,他們忍不住物質的欲望,而自己卻沒有足夠的能力,便親手拉開了悲劇的紅色布幕,始後生活便屬於銀行或發債人,卻不是自己的。

以上是狹義「物質主義」,但也足夠去應付生活。如果深入探討「物質主義」,必須解剖它的內部,看看其本質。物質主義相對是心靈解放。心靈解放的意思是突破認知的囚困,以一個更高的視野去生活。心靈自由是相對的,只要人類仍在生存,總會被一些觀念牽制。反過來看,「物質主義」不僅是價錢、物件、名牌、虛榮,更是一種認知的障礙,使人得不到心靈的自由。

我有一次與朋友去嚐勿當奴新推出的自選漢堡包,價錢比一般的套餐貴。有位清潔大姐跟我們搭訕,用一種儉樸媽媽的口吻,說我們不應浪費金錢去享用這個套餐,她又說兒子不生性,不給家用。這位清潔大姐年約五十多歲,想必終生都活在貧窮之中,那樣環境培養出極度儉樸的個性。這樣的人不會花費在奢侈品上,故不可能是社會上認為的物質主義者。不過,若從心靈的角度看,這種人恰恰是最純正的物質主義。她雖然沒有用錢在奢侈品上,但她同樣被金錢/物質奴役。在她的世界裡,一直都活在恐懼的狀態,只有囤積金錢,才使心理上感到安全。這種極度儉樸的執迷,是出於她認知的囚牢,被物質主義奴役,迫使她囤積金錢,她的心靈又怎得自由?(我不知這位清潔大姐現實是否真的如此,但for the sake of argument,以她作為物質主義的代表吧)

物質與心靈其實不是矛盾的,適當的物質生活反而幫助心靈發展。世上最快樂的十個國家,全都是發達地區。這並非說明越有錢則越快樂,而是當人們不受貧窮的奴役,生活上的物質條件都滿足,便有傾向追求心靈上的自由。若果一個人朝不保夕,每日都只為口奔馳,他漸漸就變得物質主義,人又怎會快樂,又怎會有心力去追求心靈自由?

作者個人網頁

作者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