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溫柔與暴烈之間──焦點導演趙德胤

溫柔與暴烈之間──焦點導演趙德胤

年僅32歲的趙德胤自2006年起便當上了導演,在緬甸出生、成長,後到台灣讀書、開始拍電影,短短幾年已經完成了三部劇情長片──《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和《冰毒》,一部比一部來得驚喜,也層層深入地剖析了整個緬甸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這位剛在去年七月勇奪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導演終於隨著香港獨立電影節來港,帶給香港觀眾一個你應該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趙德胤。

《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

回想起香港談及毒害的電影,可能要數到七十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梁普智、蕭芳芳的《跳灰》與翁維銓的《行規》,及後的便是較為人熟悉的《門徒》、《毒戰》、《掃毒》,但說要到趙德胤處理緬甸的毒害,香港觀眾可能要捨棄一貫的觀看方式,因為趙的電影中講的並不是毒品本身,而是整個緬甸社會正面對的問題。趙德胤對社會的關懷是無用置疑的,從他的第一部短片《摩托車伕》,到《華新街記事》以至後來的三部長片,無不指涉社會各樣的問題,他的整個創作的過程就是對自身家鄉的救贖──緬北青年的無力與貧窮(《摩托車伕》)、困悶沒有出口的前路(《歸來的人》)、來自多方面無止境的壓迫(《華新街記事》)、被生活所迫走上販毒之途(《冰毒》)等構成了緬甸的全貌,暴烈地以幾位固定的演員用刀切開整個緬甸的橫切面,活生生的把家鄉的所有問題赤裸裸地呈現於鏡頭前。這個「赤裸裸」所指的不單止是導演處理緬甸社會問題的方式,更是他所用的鏡頭、演員。

趙德胤的三部劇情長片中的主角大抵都一樣,這幾位素人的演出讓他的電影紀實感更強,不加修飾、營造的鏡頭讓他的電影尤如一套紀錄片,電影中的演員確實就是一批面對前路不知所措的緬甸青年,導演彷彿讓他們自然地訴說關於自己的生活、歷史與命運。沒有刻意營造的緊張氣氛與情節,趙德胤的電影幾乎都在靜默中過渡,就在溫柔的寂靜與社會的暴烈之間思考歸鄉的意義。

《歸來的人》

在台灣討論趙德胤時,很容易就會從他的出身開始思考,生於緬甸後來又到台灣唸書,成為台灣導演的他,經常被人與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蔡明亮相比較。加上二人同樣喜以同一位演員發展自己的作品,能夠相提並論的地方的確不少,但筆者比較期待的,還是一位擁有多重身份的導演來到香港又可被置在什麼位置討論呢?

文章同時刊在映畫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