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on Acemoglu & James Robinson (2013)
Why Nations Fail
正因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別如此繁多(先甭提國家的疆界也在頻密的變動),如何概括地找出一個國家落後的成因就變得更加困難。"文化"可以說是一個定義足夠廣闊的字詞,可以把以上的各種相異之處都包括在內。在菲律賓與印尼女傭普遍的香港,我們往往喜歡將她們懶惰與不誠實的性格歸咎於其文化使然;同樣地,亦有人指非洲的落後源於其對他人的不信任。
現代社會在經濟方面的成功可說完全是工業化的功勞,當中除卻以機器取代人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分工(Division of Labour)這概念的引入。假若每個人的專長都稍有不同,當他們分別執行工序的不同部份,累積著相對應的經驗,就變成了最為具生產力的一個組織架構。問題是,這樣的分工如果要成功,最起碼的是一種基礎的互信:我要相信你會在適當時候把我需要的部件送過來,而那些部件的質量亦能合乎我所需要的標準。因此有人會指非洲人對他人普遍缺乏信任正是讓現代產業難以進駐的原因之一。更甚的是,整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更龐大的分工架構,醫生、律師、會計師、警察、消防員等每一個都是極度專業的職業,但當其能力與職責皆不能被民眾信任,該社會必然難以暢順運作。
《Poor Economics》的作者Abhijit V. Banerjee 與 Esther Duflo 曾嘗試研究為何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並不信任西方醫學,而往往求諸當地的巫醫以治病。可以想像,如果那些用上香煙、掃帚、又或是蟾蜍血的儀式能夠被現代醫學所替代,當地人的存活率必然會高上很多。而事實上,大部份政府即使資源短缺,也多會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但即便如此,卻鮮有村民會選擇這些政府資源。原因無他,當每次求診獲得的只是匆匆忙忙的醫療經驗,甚至間以不定期的關門告示,到訪政府診所往往不能完善地解決健康問題,如此一來,村民與醫生之間的信任又怎能建立?
但本書把這個問題追遡得更遠。明明是相差無幾的行政架構與程序,為何每次將西方行之有效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個國家,卻每次都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如果失去互信是上面所述的醫療體制失效的原因,會不會是從一開始雙方便對對方有著懷疑?而這種懷疑又是因何而來?如果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五百年前的非洲,會發現當時的風土人情並不一定有著今天的問題,但當大航海時代來臨,勞動力變得有價之時,一盤新的生意就此誕生,那就是黑奴的販賣。如果一個黑奴的價格可以比得上數十箱原材料或是食物的價錢,那麼怎樣的提升生產力的辦法也不及如何誘拐和販賣人口重要,後者逐漸就變成了每個領主的共通課題。和遠古已開始的奴隸制度一樣,黑奴只能通過欺騙與暴力產生,但當壓迫者不再是鄰國那殘暴的君主,而變成是一直統領家鄉土地的一個部落領袖時;當你響應領袖號召打算貢獻勞動力以興建一個新的灌溉系統,卻發現被五花大縛並送上開往遠方的貨輪之時,以往累積的信任一夜之間就被完全摧毀。
Note:
1. Daron Acemoglu & James Robinson (2013), Why Nations F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