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流行音樂有限公司

流行音樂有限公司

你或者未必能記住一整首歌的歌詞或旋律,但每一首流行曲似乎都有一個你特別易記的部份。無論你喜歡這首歌與否,那個特別入腦的部份都會不時在你的記憶中浮現,或者浮現幾次之後,你開始習慣這首歌的存在,甚至開始喜歡上它了。上述的情況,不知讀者有沒有經歷過呢?

今時今日,購買一首歌的過程可以簡單如一個滑鼠點擊,習慣了這種方便的我們,或者未能察覺一首歌背後的製作過程,是一連串縝密的計算底下的商業操作。然而,根據大眾的傳統認知,一首歌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得到大眾的歡心,但這個說法是否真確?又有沒有倒果為因的可能?要拆解這個雞與蛋的問題,我們需要追本溯源,回到流行音樂的發迹之時。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電台已經成為音樂的重要宣傳渠道,當時帶旺的商品只是印刷樂譜。然而,音樂的載體隨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改變,cassette 帶、CD 等科技陸續面世,今天,iTunes Store 等網上商店則成為了不少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娛樂供應平台,但超越一個半世紀有多,電台作為音樂推銷者的角色一直都沒有改變過。而除了電台之外,電視廣告、電視節目、電影、商鋪、餐廳等都相繼成為了軟銷音樂的媒介。唱片商以贊助的方式,通過以上媒介播放他們旗下歌手的歌曲,務求要令歌曲傳遍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他們代理的音樂無所不在,創造了一種「給大多數人」的音樂口味,而這種創作出來的大眾口味,似乎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肯定。

唱片商的宣傳策略成功,電台等媒介對大眾品味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個現象被稱之為「音樂品味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in taste-making”)。學者 Charles Fairchild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以下的一個講法:

「當一個產品的經濟價值越難界定,該產品的中介人就有越大的權力去影響大眾對該產品的經濟價值之估算。」(註一)

當那些中介人把音樂帶到指定的公共空間和大氣電波,音樂就產生了意義,從而產生了經濟價值。當你首次聽到一首在熱播中的歌的時候,你對那首歌未必有特別的感覺,但當你身邊的朋友,或者小朋友都有聽過這首歌,而且對它的感覺很正面,甚至喜愛到上腦的地步,那首歌就透過你的朋輩關係而得到了獨特的意義了。不久之後,你亦會受到感染,或者到最後,你會跟自己說「其實哩首歌都唔錯丫」。對於整個唱片工業的操作和大眾的對流行文化的認受,一個較為犬儒的看法,就是把其看為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在挾持人質事件中,人質會對挾持者產生同情,甚至會出言辯護的現象。當然,這個形容只是用作比喻,並不能跟真正的挾持人質事件相提並論,但能突顯出唱片商和受眾的被動/主動關係以及權力上的不平衡。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判理論家阿當諾(Theodor W. Adorno)認為流行文化產業將其產品標準化,音樂被分拆成可替換的零件(interchangeable parts),方便大量生產。多年受到流行文化產業影響的大眾,會產生一種個性化的假象(pseudo-individuality)。說來也是,唱片公司為保持大眾對流行音樂的興趣,發行大量十分相似的歌曲(十分相似因為可讓樂迷有安全感),而歌曲之間的差異則被控制到剛好足夠令聽眾感到新鮮感的程度。而樂迷就像羊群一樣,安於現狀,自覺滿足。

林海峰以《流行曲》諷刺流行曲的公式化問題

阿當諾的理論至今已有數十載,但仍有其影響力,然而也受到不少學術界和音樂界的批評,而對於他對流行音樂的批判其實也不難反駁。首先,流行音樂並非完全如阿當諾所講的單調,主流樂隊也會作出音樂上的新嘗試,例如結構上並不一定是正歌、副歌、bridge 之類「組件」 的公式化組合。其二,就是獨立音樂有一定的市場,證明現實上的聽眾並非不學無術,而是有自己的鑑賞能力,自己的 acquired taste,當然,這不代表主流音樂是毫無鑑賞價值。但不幸地,阿當諾對流行文化產業的觀察卻異常地適用於香港,本地的流行音樂雖然有其固有特色,但品味可謂非常保守。筆者見識雖有限,但也察覺到不少歌曲在使用和弦方面似乎都是根據同一公式(註二),而公式使用過多就變成陳腔濫調(cliché),在如此氛圍下成長的樂迷品味變得保守,也就不難理解了。

萬幸的是,我們這個世代有互聯網,獨立音樂能夠以較低成本在網上宣傳,樂迷也能更輕易接觸非主流音樂。然而,樂迷早已培養出對主流媒體的依附和對主流音樂的慣性消費,他們是否願意跳出自己的 comfort zone ,擴闊自己的品味?

參考
Is Pop Music Holding You Hostage? | Idea Channel | PBS Digital Studios


一.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to define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product, the greater power that rests in the hands of those who act as intermediaries for that product to influence the perception of its value.”

二. 以下歌曲的副歌使用的和弦進行都是基於一個以下降的低音線(descending bass line)為特徵的公式:陳奕迅《苦瓜》、容祖兒《搜神記》、謝安琪《你們的幸福》、梁漢文《七漢》、謝安琪《十二月二十二》、謝安琪《臨崖勒馬》、王菀之《星空》、蘇永康《越吻越傷心》、容祖兒《世上只有》。當然,筆者不能排除個別歌曲有特別的理由使用該和弦進行(例如呼應歌詞的內容),而且公式的變化也可以表達創意,例如《星空》使用了調式混合(modal mixture),對習慣了公式的聽眾有出乎意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