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洛克襲港:八號波,有冇錯?

洛克襲港:八號波,有冇錯?

1992年7月,熱帶風暴「菲爾」襲港,在屯門對出掠過。一個熱帶風暴的中心附近最高風力上限為87kmh,但據資料顯示,當日在橫瀾島錄得最高平均風速超過100公里,天文台被指低估「菲爾」強度,應將之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須掛八號風球,但當日只懸掛了三號強風信號。

自此以後,每當有屬熱帶氣旋第二弱級別的熱帶風暴(中心風力62kmh或以上,即八號波最低門檻)預計將近距離襲港,天文台大多數都會掛八號波,提醒市民香港可能受烈風影響。預測結果有成功也有失敗,即風迷所謂的「弱八」出現,例如1999年「利奧」、2004年「圓規」、還有2015年「蓮花」。

不過正所謂「一山還有一山低」,這一天在西貢東部登陸的「洛克」最終為香港帶來的風力,比這幾個著名的「弱八」更加不濟,八個指標測風站,連一個也沒達到強風程度;即是說,連三號風球,也不達標。下圖為「洛克」登陸香港一小時後港內風力,最「勁」的橫瀾島也僅得34kmh,只屬「清勁」水平,跟剛好五年前吹襲香港,最終令天文台發出廿一世紀至今唯一一次十號颶風信號的「韋森特」比較,實在相形見絀。

「洛克」在凌晨2時許增強為「熱帶風暴」,當時包括香港天文台等區內多個氣象機構,均估計中心風力約65kmh(中央氣象台估計為70kmh,但內地對烈風定義較寬鬆,數字通常較高),這個風速僅比烈風下限62kmh高一點點,加上「洛克」環流細小,烈風圈半徑僅30公里(成熟熱帶氣旋烈風圈超過100公里是等閒,甚至超過300公里),而且是不平均分布,這次「洛克」的最大風區域集中在風暴右側(學術名稱為「東北象限」),即下雷達圖紅圈部分;風暴左側雲團則較少及鬆散。

直至上午約7時以前,香港天文台與內地中央氣象台,均預計「洛克」會直穿香港,或在香港以南水域近距離掠過(「南掠」,見下圖)。「南掠」時風暴尚未登陸,強度仍能維持,此時其「東北象限」的雨帶與狂風將橫掃香港大部分地區,對香港來說可稱為「最危險路徑」。這種情況下,預報員不能冒險地推算「風暴也有可能不走這路徑」,有責任提升警報級別提醒市民,因此作了改掛八號波的決定,遂於早上7時20分發出「兩小時內掛八號」的預警。

然而就在發出預警後,「洛克」採取了較原先偏西北的路徑移動,9時已到達大鵬半島以南、西貢以東,「南掠」機會驟減;到10時前大概在西貢海下灣與荔枝莊一帶登陸(從雷達圖估算的紅箭咀,最終結果需待天文台核實)。附近的塔門此時風力由強風程度急降至15kmh,風向由原先偏北轉為東南,與熱帶氣旋中心經過時的狀況大致相符。

這時香港大部分區域仍吹北風,受山勢屏蔽,風暴結構亦因與陸地接觸開始遭拆散,最強勁的「東北象限」結果未有顯著影響香港;即使其後轉吹偏南風,由於風暴威力已減,港內風勢亦未有顯著加強,最終「成就」了這個多少年罕見的「弱八」風暴。

大家在風暴路徑圖看到的一段段「直線」,是經過修飾的,熱帶氣旋不大可能從頭至尾都在走直線,尤其是接近登陸時,更經常出現不規則跳動與中心環流重整,因此在靠近沿岸和登陸後忽然短暫飄忽移動,司空見慣,對上一個在香港境內登陸、2008年襲港的颱風「鸚鵡」就是一例。時任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當時說過,「鸚鵡」如此奇特的走向,令港內風勢沒原先估計般強烈,實屬萬幸。

一個熱帶氣旋的實際登陸點,落在預測範圍50公里內,已是非常精準,香港天文台這次成功了,但風力比預期差一大截,卻是控制範圍以外,連擁有國家級資源的中央氣象台,也沒有比香港天文台有明顯差異。

我以僅有的氣象知識與觀測經驗,嘗試解釋天文台這次決定與最終落差原因。假如有人覺得我在為天文台背書、維穩、砌詞狡辯、「颱風L」,我表示尊重,也無法控制。這個世界沒有如果;如果「洛克」沒有突然北走,如果真的「南掠」,如果沒有迅速減弱,那就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