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沒有評論的藝術不存在

沒有評論的藝術不存在

兩星期前去了油街的展覽──「火花!之於那微不足道:止於廣闊」──覺得很有趣,使我想寫兩篇文。奈何最近太忙,遲遲未動鍵盤。今日有點空閒,想找篇評論好比照一下各自觀點的差距。去了數個藝術評論比較活躍的網上平台,一無所穫。Google一下,發現僅有《成報》於展覽兩天後刊登的一篇展覽資訊簡短報導,仍與探討藝術的評論無關──這就是香港藝術文化生態的現狀了。

什麼狀況?藝術根本沒有在這裡發生──

一個簡單的事實:藝術與評論就是一個身體的兩條腿。當下香港的藝術就像一個先天性跛腳的怪胎──它不懂得行走;它亦無法行走。人們(特別是藝術界人士)必須認清並承認這樣一種現實:一種沒有批評與討論的藝術,是沒有價值的;一篇缺乏藝術探討的評論,同樣也沒有任何意義。

策劃了兩年的展覽、擁有五位策展人、八位藝術家的「成果」,沒能進入藝術的語境,沒能引起公共的關注與討論,最後以石沉大海之勢告終──如其他發生在本地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的展覽──終於遺忘;終於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甚至也難以肯定其存在的軌跡;如同那一棵在森林深處跌落但沒人知曉的大樹。

唯一的意義,也許就是展覽開幕的那天,親朋好友聚聚一堂,談論著與藝術無關的談論,進行讓作品閉目封棺的悼念儀式。在一片歡笑聲中,沒有人意識到作為喪禮的「主角」已然缺席。

真的是這麼惡劣嗎?為什麼會這樣惡劣呢?

香港從來都不缺出色的藝術家;事實是,香港擁有太多出色的藝術家了。但缺乏評論的藝術作品,根本無法走出狹窄的工作室與展覽館,也無法走進社會的語境與社群大眾的生活,更不用說能建構起本土藝術文化歷史的發展脈絡。試想像一個近七百萬人並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城市,居然沒法獨立經營一本專注於視覺藝術品與藝術評論的雜誌,還有比這更荒謬的滑稽景況嗎?是的,我們當然是缺乏書寫藝術評論的作者(說的當然不包括那些在象牙塔裡為遙遠的人或職位而以其他語言書寫的學者們)。

但為什麼我們會缺乏呢?每一年入讀大學的藝術學生那麼多,不多於5%的人在畢業後仍然堅持藝術創作,其餘95%的人,也有部分仍會從事與藝術有關的工作,但為什麼甚少有人──嚴格來說近乎沒有人──從事藝術評論的工作呢?假設每年從藝術大學踏出社會的畢業生,有5%的從事藝術創作,難道我們不正正需要有其他5%的從事策展工作,更需要有其他5%的從事藝術評論寫作嗎?

問題的一方面是藝術大學的課堂缺乏在藝術史與理論上對學生的培養與啟發──院校失敗的藝術教育方向也許是要把所有人都培養成「無視藝術史與理論基礎」的藝術家。

另一方面當然是學生個人的興趣與選擇──有的因為懶惰;有的因為拒絕閱讀;有很多的還擺脫不了那種「做不了藝術家才去寫藝術評論」的無知與幼稚。

還有一方面就是「工作需求」的問題──寫藝術評論根本無法支持生活開支──但是,我們是否要想一想,如果政府在財政上支持了那麼多大學辦立藝術院校,卻沒有為藝術院校的畢業生供應相對應的就業職位,難道藝術畢業生不應該上街示威包圍政府機構或握起石頭扔向那一面管治不當的高牆嗎?

──還是仍要以避世的清高或奴性的冷漠等待著威權政府的施捨與恩賜?

展覽:「火花!之於那微不足道:止於廣闊」
日期:13.2 — 21.6.2015
時間:上午10:00 — 晚上8:00
(逢星期一上午10:00 — 下午2:00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油街實現展覽廳

原刊於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