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陳珍
台灣朋友剛剛share了一篇朝文〈澳牛的黃昏〉,分享他去年來港在澳牛的經驗,並我有沒有吃過澳牛。我赫然發現自己正正是文中所謂︰「如果你廿五歲以上,無試過四大奇食的任何一樣,請主動要求入境處重新檢視你香港人嘅身份。」的香港人。
為甚麼無緣無故山長水遠走去油麻地吃澳牛、蕃茄麵、九記牛腩?樓下無麵食嗎?街頭那家牛腩牛雜也很好吃呀。何況不一定要吃澳牛吧?隨便找一家茶餐廳食物也過得去……走筆至此,想到近來某期雜誌脫期,上星期忘了買,落街走了一圈。沒有。又要出旺角。旺角?我好像禮拜天才從旺角回來呢。再上一次出旺角,也不過是十二月底。
赫然發現去年買甚麼都要去旺角。買書去旺角,都OK,一向如此。買背包落旺角,也是,順便拿贈品。買鞋落旺角,毅城元朗有折無款。買睡袋,又落旺角,元朗毅城的售貨員不理我。買日記落旺角,三聯沒有,一定要上中南文具。買SD card,又是旺角。食齋,落旺角,同事約。最最不解是,那次等了兩星期在元朗都買不到滴露,忍無可忍落旺角買。
消失的生活
剛剛回到香港,仍住北區。在北區住了十九年,大學畢業回來,驚覺四年轉變比過去十幾年還巨大。經常光顧的文具店雜亂幽暗不改,只是那位年輕時已在櫃台的小姐頭髮長了,尾指戴上婚戒。往昔商務進駐,每日放學必經的商場,新增三層樓高超大瑩幕,每日播放「商場有金器一條街」的宣傳片。街上藥房金舖愈開愈多,攤販也愈來愈多,區內已經沒多少人講廣東話,進萬寧、百老滙,都要講普通話扮大陸人,才有人理我。隨着舊區重建,小時候曾經歡笑、抽心、奔跑追逐的場所,如今連回憶的機會都顯得奢侈。
光復上水行動如火如荼之際,我已經搬入元朗一年多。初入元朗時非常很高興,元朗甚麼都有,舊墟可以用十二元吃到一碗雲吞麵,喜歡的傳統小食砵仔糕、老婆餅、蛋塔,滿街都是。藥房買東西一應俱全,無需到百佳、萬寧等超巿。上水消失了的家品雜貨店,元朗遍地而且長時間正價八折。最最難得,雞煲、咖哩屋、川菜、火鍋,應有盡有,朋友聚會,不用想。上水嘛,大M記「縮水」之後,淪落到無處棲身的景況。
然而,兩年過去了,上水的轉變如細菌般,逐漸漫延至元朗。藥房愈開愈多,藥房內貨品的種類卻愈來愈少,連鎖服裝店uniqlo進駐。好像變得方便了,不需要出「巿區」,事實上,貨品和店舖逐漸單一化,高檔金器、化妝品滿街都是,購買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變得愈來愈難。
那些年我居住的上水
有記憶以來我就在上水打滾,熟悉的程度是直到去了台灣、搬入元朗後,朋友若在上水迷路或找不到某家店,均會打電話給我問路。也因為我幾乎只混上水,致使十八歲都不懂行旺角,被同學取笑︰「唔識行旺角?你係咪香港人嚟架。」
我不懂,為甚麼要去旺角?
旺角有波鞋街,可是我不會穿那些三百多元的波鞋呀。上體育課的「白飯魚」,舊壚十九元一雙,好一點的平日穿的波鞋,一百元以內,上學穿的皮鞋,學生價八十至一百。旺角有好吃的,上水沒有嗎?明記魚蛋粉十元,周日去粉嶺泳池游水後騎車去吃。豐泰牛雜麵十九元雙併送豆漿。花園街服飾新潮?上水賣的和花園街的同一批貨,而且價錢便宜許多老闆娘又不會騙我。買文具,德明、嘉嘉一應俱全,商務等連鎖店賣十三元的筆,德明賣九元。買電器,新都、上水廣場、明都,全逛一圈也不過半小時,人少不必和外面的人擠。生活簡單用品,屋邨商場雜貨舖,五元一斤盬,十元一支牙膏,再走幾步可去百佳買雪糕。漫畫、模型、老翻Game,龍豐就有了,新街巿買完餸再去看。想和朋友聚一聚,茶樓八十九元打邊爐負擔不起,大可去新都大M記,八元一杯奶茶,免費添飲,飲到糖尿都無人理。打球嘛,樓下球場跟隊,室內運動可以租龍琛路,嫌遠,就去屋邨內的體育館,十九元一小時……
是的,那個年頭是邨頭走到邨尾,十分鐘路程都覺得︰「好遠呀。」的年頭。根本不需要落旺角︰坐火車至少八個字,仲未計行去火車站個程。
多謝黃成智
上水是甚麼時候由邊城,變得如斯「旺角」的呢?回想起來,應該是中六、中七那兩年,即04、05年,屋邨商場開設M記和日本城開始。
如今已找不到黃成智當年支援領滙的新聞,我記憶猶新︰「你們去看看天平邨街巿那些檔主,水靜河飛,哪裡有生意?幸好有自由行。」他此言一出,邨內商場的商戶掌聲雷動,覺得他們終於有機會吸引人流,增加生意額。誰知才講完這句話不到半年,全部被逼走,檔口改建成日本城、M記、萬寧……
然後,一連串奇異事件就發生了。上水舊墟蓋了一棟極不搭調的蝦肉色的甚麼甚麼大廈,舊墟有了築地,屈臣氏開了一間兩層的黃金轉角鋪,大江國貨掛了,龍豐翻版變了正版,火車站新翼落成,新都換外牆豐澤變百老滙,大M記收窄舖面,龍豐藥房開分店……最近一次回上水,上水廣場對面那塊空置多年的地皮居然蓋了新大廈,廣告牌列出的商舖名稱,使我非常震憾︰萬寧?屈臣氏?拉麵?
這些變化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溫水煮蛙,蘊釀許久,逐漸按照某個群體的意願演變。所謂的某個群體,正正是上水的、北區的居民。
哪來的水貨客
根據我一位當海關的舊同學三年前的引述,每日往來邊境的「客仔」,水貨客佔八成。而這八成水貨客如今的構成,我沒調查過,不太清楚,但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是上水粉嶺羅湖的居民佔大多數。之所以如此督定說出這大逆不道的話,因為我自己本身就知道很多同學、師弟、鄰居,都曾經走過水貨。
最初興許是羅湖居民開始,他們擁有特殊身份,過關毋須繳付陸路離境稅,走特殊通道。最早期的「水貨」,非煙酒莫屬。
- 香港海關︰香港法例第109章《應課稅品條例》
早期的「水貨」是煙酒等免稅品。因邊境免稅,故香煙、酒類,價格在邊境買,較便宜。抵港後,就在上水舊墟買電話、電器,帶回大陸(新康街一列手提電話店發跡原因)。2010年之前,每人可攜帶三包免稅香煙入境,除非不幸遭海關關員抽樣檢查,不然一般可以帶三條香煙入境(店員一次最多賣三條)。直至2010年,政府削減香煙免稅額至十九條,上水居民和水貨客的衝突開始浮上水面。
削減香煙免稅額成為衝突加劇的分水嶺,實屬湊巧。2008年,大陸爆發三聚氨胺毒奶粉,大陸人來港狂掃奶粉。水貨客發現原來大陸的巿場非常龐大,一個小城可分銷全國,而且他們的消費幾近盲目、腦殘。只需製造一點點的謠言,例如某產品有問題,大陸人就會一窩蜂不管用不用得着彷彿災難現場般搶購。益力多、出前一丁這樣普通的東西,大陸替代品無數,香港人苦思不解何故大陸人要專門跑來香港搶?不正因為大陸有人謠傳內地同類產品有問題。情況就如2003年SAR香港人搶口罩一樣。
諸如此類的搶購,位處羅湖後第一個站的上水,首當其衝。一邊埋怨生活受影響,一邊繼續走水貨、開藥房。我懷疑很多從前的水貨客,賺到第一桶金後,便當上了判頭,仿傚層壓式推銷,介紹下線入行繼續走,自己則開舖入貨做批發。至於那些反對的抗議的支持光復上水的成員,要擺平也很簡單︰齊齊走水貨,一同分享利益。解決貪污最快捷的辦法就是同流合污。
全城開藥房
上水模式」可以向全港擴展,在這個年頭,有甚麼比開藥房更容易賺錢?入貨不用動腦,無需打廣告,又無需擔心滯銷,更不必像股票一樣死命盯着,擔心、研究、守在股票機前耗時間。有這樣的需求,就有這樣的店舖,既然開藥房,賣奶粉給大陸人比較好賺,容易賺,大量開舖是常識吧?就如團購、轉珠遊戲,抄襲同一模式營運,哪管你甚麼專利、優先引入,不怕人有我有,誰賺到錢誰就是勝利者。
光復上水行動,是基於「不能從中獲利,又損害生活品質」的情況之下爆發。極少數的「良心商人」發起確保香港人優先買奶粉,極少數居民到火車站抗議水貨客。香港有個怪人,叫龐一鳴,以自身出發,發起「不幫襯地產商」行動。
然而,這些全部都屬於極少數人參與的活動,整體而言,無法激起香港人的情緒、認同,充其量只是垂死掙扎。
上水居民的懊惱
上水居民在水貨客佔領之前,均有一種哀怨的心理狀態。上水和粉嶺合稱北區,可是上水和粉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居住空間,粉嶺新穎、居屋私人樓多,屋苑規劃較佳。生活機能則是上水佔優,名校多,商場多,街巿多,交通較粉嶺便利。粉嶺居民很多時候都要去上水添置生活用品,滿足需要。甚至元朗、屯門的居民,也會到上水購物,但促使上水中心部份,十分噪吵、品流複雜。上水居民因而萌生一種邊城的孤兒感覺。
同城各異
我們居住在彩園邨、太平邨等陳舊樓宇,時常仰望着粉嶺新穎的建築,安靜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空間,闊寬的行人路,教人羨慕。認為三站之隔的太和、大埔遠較上水熱鬧,商場更多,更方便,還有一個很大的海濱公園。更遠遠不及沙田,城巿規劃整個輸掉。明明同在新界,明明同是新巿鎮,何故差異這麼大?而且作為九廣鐵路第一站,南下出九龍、過海工作成本,較沿線新巿鎮高出許多,諷刺的是,北上羅湖的交通費又沒有比其他站便宜……
羅湖、沙頭角的邊境居民擁有通行證,擁有特權出入羅湖過關,一程車就省下二十元。火車第一站的地源關係,也使得上水成為新移民第一個落腳地。我許多同學初來香港,就住在上水舊墟,後遷至天水圍公屋。新移民同時加劇了社會衝突,初到步時他們自卑,覺得及不上香港人,總以為香港人嘲笑他們、歧視他們。時而勢易,今日上水的學校,幾乎都靠「新移民」支撐。新移民以嶄新的霸氣模式,「兩語三文」佔據上水。
最初以「跨境學童接送服務」招收新生的學校,應屬金錢村的何東小學。在金錢村上學的日子,老教職員經常把「他們昔日是名校」掛在嘴邊,學校衰落全因為新屋邨建成,家長不再送優秀學生至偏遠學校。而今,是新移民、雙非、單非、跨境學童拯救這些因出生率下降,瀕臨殺校邊沿的學校。
的確,上水除石湖墟一帶的中心地域,還包括圍村、林地等偏遠地區。十年前,住在打鼓嶺、金錢村、雙魚河等地的居民,心情就像未蓋馬鐵之前的馬鞍山居民。渴望發展、等待發展。好不容易等到聯和墟新住宅區建成,政府決意收地發展新界北,居民的意見卻一百八十度轉變。十幾年前,主流意見是「拆咗啲舊樓啦」、「都係買大陸菜架啦,收返啲田起樓啦」,如今祭出保育旗幟,人心變化之巨,委實難測。
- 土木工程署︰新界北發展方案
- INT news︰數千人咆哮新界東北發展諮詢會
- 香港電台議事論事︰新界東北新發展方案
不平衡發展
上兩周無奈入了一轉上水,得去不知何時開始有「金器一條街之稱」的上水廣場修理眼鏡。眼鏡舖的胖子驗光師、客服姐姐猶在。這家店不知不覺光顧了十幾年,升上中學至今,所有眼鏡都從他們那兒配。
眼鏡舖不是水貨客目標,一位不像是老主顧的中年男子配眼鏡時搭話︰「開係到,發過豬頭啦。」胖子驗光師木無表情說︰「做街坊生意咋。」中年男子還道他是講笑。
上水看似經濟起飛,但受惠的人非常少。社會資源不平均,發展傾斜,小商舖如果沒能累積一定的過去的客戶,又缺乏新客戶注入活水,放棄經營,選擇投報新的更賺錢的行業。要求他們「為香港人」苦撐下去是極不道德。大家口中說支持茶餐廳、漫畫店,藥房只賣奶粉給香港人,而沒有實際行動,仍去連瑣店購物,只是變相出賣小商戶。
- 蘋果日報︰藥房多過便利店 攻陷銅鑼灣
為了賺錢,香港人早已不是「可以去到幾盡」的程度,而是「可以同你死過」的程度。上水的生財模式已經遍地開花,甚至商業中心地帶銅鑼灣,都採取上水「多藥房」、「服務自由行」,視上水的發跡為模範。難保將來教育、醫療,等等,全部以強國人為宗。幾年前朋友剛出社會,怒斥︰「粉嶺都無位坐,粉嶺喎,火車第二個站。」今天已聽不見他的憤怒,因為上水也沒位置可坐,更下不了車。
◎小結
走筆至此,我發現房間又缺了一點小東西,又是元朗沒有的小東西。在台灣時,我可能立即騎腳踏車去光南買。舊日,我可能下課繞一下舊墟把它買回來。如今,要不出深水埗,要不出旺角……四十分鐘的車程,三十多元的車程,買一件五十來元的必需品。
上拍賣網略作搜尋,竟然也有。正當我興奮不需跑遠路購物,感嘆香港網購或許能打破目前實體商號的困局,補足人們生活所需之際,看到這則新聞︰
- 蘋果日報︰公帑補貼 e-郵寶被利用走私奶粉
不由得大為感嘆,香港人,果然是識時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