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神話叫「港劇」
無線、亞視前創作部主管陳翹英訪談之一
《上海灘》改革電視劇一炮而紅
香港編劇界元老級人物陳翹英,七十年代末加入無線電視(TVB)做編劇,他形容當年港劇盛行,上班第一天十分興奮。說到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則是創作《上海灘》。他憶述上司及恩師劉天賜,當年從佳視挖角重返無線後,有一次召集幾名編審開會,席間表示現在潮流改變,已經不可以拍長篇劇(狂潮、家變等),要改拍30集或以上的中篇劇,這才合符社會規律,當年這批編審未過30歲,他讓每位編審交一個故事,但給予大家自由度揮創意。
陳翹英在思考故事時,靈機一觸想起以前讀過一本無名氏小說《印蒂》,男主角原是一名理想青年,因爲壓力喪失鬥志,流落上海走向墮落的故事。一個幾精神萎靡的故事,年輕人喜歡廢青,他本人也很著迷,於是把印蒂變成《上海灘》的許文強,一直理想受過挫折、坐過監的青年,來到上海為權力奮鬥的故事,他承認編劇自我投射,許文強有他的影子。此外,他又參考《上海冒險家天堂》的小說,把許文強包裝成上海灘冒險家,但置身在天堂背景,如果放在正常世界沒這種感覺,所以把許文強放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那個時代有很多傳奇、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
當年陳翹英嘗試拍「質感」的電視劇,要求編劇寫到很真實,連地名、餐廳名也寫出來,他們做足資料搜集,但由於未去過上海,所以也鬧出笑話。不要,上海人竟然不介意,只要有上海氛圍便可。《上海灘》大橋段通俗,描述一個淪落人在黑社會打滾,但逃不過自己良心,最後撥亂反正,最終飲恨的故事。尤記得劇集播出時,電視台正在打杖,無線與麗的對壘,幸好這套劇收視很好。
不過,這套劇也闖了「大禍」,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挑選了兩部港劇在大陸播放,一部是麗的電視製作的《霍元甲》,而另一部便是《上海灘》,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全國都收看,沒電視便到有電視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