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超人對蝙蝠俠 - 正義曙光》上映後受到不少評擊,其粗糙的剪接、資訊過多的對白與有別於主流英雄電影的敘事手法均不為當代觀眾所喜愛。但隨著光碟版中的終極版電影的推出,原本的劇情在不受劇院版限制下得已「破鏡重圓」。終極版在劇情完整度來說的確比原先版本出色得多,適逢電影上映至今剛剛半年,今天讓我們重新細味一下這部不一樣的英雄電影中的種種思想。
力量和知識 – 神與天才的掙扎
電影其中一個主線源自於Lex Luthor(路瑟)對超人的恨意,路瑟曾在一個晚會上談過一段話:「書本就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人擁有知識而沒有力量,便是人苦樂參半的原因,因為這是自相矛盾的。(Books are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is power……The bitter sweet pain among man is having knowledge without power. Because that is paradoxical.)」路瑟擁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他認為自己可以用超人般的智慧可以幫助到無數人,理應得到更多人的重視,但大眾卻只愛戴單單擁有力量的超人,而忽略了擁有同等潛能的自己。為何超人只要輕輕一跳,抱走數個被困在火災難民,便可以被奉若神明?
路瑟在同一個演說談及到普羅米修斯的故事,後者因為從太陽神阿波羅處偷走火焰給人類,而被宙斯處罰,路瑟認為普羅米修斯的下場非常不公平。而在路瑟眼中,把在將來可能會成為暴君的超人消滅,自己就是那個將人類從可憎的神明中拯救,給予人類智慧之火的英雄,而這個英雄是值得得到世人的尊敬。但事實上,超人並非一個暴君,而渴望弒神成為英雄的路瑟便開始施計。沒有力量的他只好用自己最大的武器:智慧,把超人描繪成一個不義之神,把超人的光環奪下,以智慧勝過力量。
最後,路瑟錯估超人的善良,以為超人會為了拯救母親而殺死蝙蝠俠,最後超人居然選擇懇求蝙蝠俠協助,使路瑟的計劃落空了。而矛盾的是,以智慧也勝不過超人的路瑟,最後的反撲卻是以知識追求力量:用氪星的科技製造出怪物毀滅日。看到這一點觀眾可能會好奇,既然路瑟一開始便擁有能力製造如此強大的毀滅日,為何要使那麼復雜的手段,拖到戲末用毀滅日這張皇牌?我認為這是因為路瑟的自尊心作崇。路瑟希望得到的是知識的完美勝利,一旦用了毀滅日這一著,便等於承認知識無法戰勝力量,承認勝過力量的唯一方法便是以知識製造更強的力量。
知識改變了路瑟的命運,他決心證明力量不是一切,這種自負使他步上了挑戰超人的修羅之路。但路瑟的失敗並不等於超人大獲全勝,實際上超人在這部電影中敗的不比路瑟少,他們二人就如硬幣的兩面,同樣在知識與力量中痛苦掙扎。
首先,我們先想想,超人,Clark Kent(肯特)為何要選擇做一個記者?在傳統設定上,肯特是為了收集情報才加入星球日報,但劇情進展至二十一世紀,肯特每每只消抬頭看看電視便可以收集到作為英雄所需要知道的情報,而事實上,肯特在電影中幾乎都是靠看電視來了解世人對超人的看法。在電影中我們觀察到肯特經常被他的上司要求他跟進體育等的花邊新聞,但肯特卻多番要求上司讓他去發掘蝙蝠俠的新聞。肯特在上司反對下鍥而不捨地尋找蝙蝠俠的不法證據,可見肯特當記者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在超人的絕對力量以外,以肯特記者的身份拯救他人。
正如空有知識的路瑟,肯特亦苦於空有力量的自己。肯特努力以記者身份追蹤蝙蝠俠的新聞,換來的卻是上司的謾罵、Bruce Wayne(韋恩,蝙蝠俠的真正身份)的冷嘲熱諷。從電影中可見,有別於路瑟與蝙蝠俠,超人的行動往往非常缺乏情報和知識,例如肯特在路瑟家的派對中明明正在跟蹤韋恩,卻因為在走廊電視中見到墨西哥住宅大火而馬上前往救人,在電影中超人的義舉都是以力量非常直接地幫助人,如在天災中救人、搬動破冰船和火箭等,但超人的行為都是蝙蝠俠眼中的「小恩小惠」、「只管把樹上的小貓咪救下來」的幼稚行為,而永遠也做不了如蝙蝠俠對犯罪組織的手術刀式攻擊。而肯特非常清楚自己這一方面的缺點,故在電影中他才對蝙蝠俠的行為以記者的身份,嘗試在知識的層面上去阻止。
電影中除了普羅米修斯外,還有一個非常巧妙的隱喻。在韋恩在一個富豪宴會嘗試向神奇女俠Diana Prince(戴安娜)討回被偷走的數據器時,一個學者正向戴安娜介紹一件文物:阿歷山大之劍,阿歷山大之劍在傳說中屬於阿歷山大大帝,而該學者亦說明阿歷山大正是用這劍斬下了「戈耳狄俄斯之結」。傳說中,戈耳狄俄斯之結是一個幾乎不可能被解開的繩結,這個沒有繩頭的繩結難到了不少智者,最後阿歷山大在聽說到這個繩結後,拿起手上的劍一劍把繩結斬下,「解開」了繩結,而他也因這次「壯舉」而受神明祝福,成為日後的大帝。戈耳狄俄斯之結在這幕戲的象徵意義是以力量征服智慧,知識難以解決的問題卻可以用絕對的力量解決,而這也是肯特的掙札:只要運用超人的力量,他便可以輕易拘捕蝙蝠俠,但肯特卻拒絕揮下阿歷山大的劍,繼續追查蝙蝠俠的犯罪證據。
但奈何肯特最後也沒有能力單靠知識阻止蝙蝠俠,上司向他嚴辭喊道:「沒有人會理會肯特如何對抗蝙蝠俠(Nobody cares about Clark Kent taking on the Batman)」,象徵了肯特—超人知識的一面沒有能力對抗蝙蝠俠,而其後肯特在重重挫折下終於找到被蝙蝠俠直接害死親人的遺孀,希望透過媒體為她平反時卻被反罵一句:「改變這現狀?靠甚麼?您的筆嗎?言語根本阻止不了這樣的人,您知道甚麼可以阻止他嗎?一雙拳頭!(With what? Your pen? Man like that, words doesn’t stop him. You know what stops him? A Fist!)」。最後,肯特屈服了,他選擇了以超人面對面對抗蝙蝠俠,以肉身擋下蝙蝠車後,嚴辭警告其永遠不要再出現。
知識與力量,路瑟與肯特都面對同樣的掙札,而面對最後的考驗,二人卻選擇了不同的路,前者以自己的知識製造力量挑戰神,以後者選擇與擁有知識的人合作,取長補短。《正義曙光》並沒有明顯指向力量或是知識更為強大,但作為一部商業英雄電影,其對宗教、政治與哲學的思考則遠比其他英雄電影多。如果在各位觀眾想在現今追求視覺的電影潮流中稍作休息,想享受一下平靜地知性思考,《正義曙光》無疑是一部值得一再回味的電影。也許再次觀賞這電影時,您會發現路瑟與超人其實遠比您想象中的相似。
延伸思考:神是甚麼?定義神的「不可能任務」
原文刊於作者Facebook專頁 微粒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