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是政治打救樂壇,還是樂壇終於肩負政治?

是政治打救樂壇,還是樂壇終於肩負政治?

幾十年來,香港音樂被批評太過離地,只談風花雪月情情愛愛,主流永遠不見對社會與政治現實的聲音。雖然《撐起雨傘》有種左膠的味道,有種俾D 掌聲自己、階段性勝利的感覺,而且在警棍之下,大家暗暗地都知道雨傘其實沒有保護到你,那只是一種和理非非的自我感覺良好,但至少,那是在地的,不是普通話歌,不是中國好香港好,不是社會最緊要和諧。

或許很多人期望改變,期望流行音樂,終於會與我們的流行生活接軌,畢竟我們真實的生活,是地產霸權、怪獸家長、功課奴隸、ATV 欠薪、自由行亂港、一街金舖藥房、水貨居民居上水、粉筆畫牆出重案組、高鐵燒錢無底深潭、垃圾保皇黨權傾立法會、殘體字和中共語言入侵之類。

而且歌曲不能只是應景,還要有種前瞻性,帶領群眾走向更好的境界,可能是鼓動勇武抗爭,可能是帶動教育改革 (改革家長病態競爭),可能是確立「香港人」的民族意識,而不是北京北角。

說易行難。

就算有這種歌曲,也不代表會紅,也不代表人們喜歡,更不代表香港人會付錢買。還要看是誰唱呢,謝安琪還好,稍為少兩分姿色已經不行了。甚至風格偏離了主流音樂的話,就會變成「獨立音樂」,是 underground,是文青,是非主流,有人認識,但沒有收入。

只有一間免費電視台、香港人對廣東歌連 DL 都費事的偏見、肯年年換 iPhone 但唔肯俾幾蚊買 app、對歌手外表的吹毛求疵、對非主流音樂的莫名抗拒、人人學琴但對音樂零興趣……這是個有病的城市,廣東歌和廣東話很有可能會雙雙死去,在十年後。

原文刊在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