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年流流講音樂

新年流流講音樂

講過好多次,再討論香港樂壇是否已死就像東張西望討論時事一樣,只不過是茶餘飯後拿來自嗨的偽命題。這篇文恐怕是主流樂迷寫給主流樂迷,用來互相取暖的熱包。

1. 作者前段不停強調四大天王,歌神校長年代的樂壇是如何充斥住偶像派,比現今樂壇還「死」得多,卻漠視樂壇真正輝煌的年代是香港本土意識及普及文化崛起,顧嘉輝和許冠傑領奏的《我係我》年代(1974﹣1983),而不是《滔滔兩岸潮》年代(1984﹣1997)(套用黃霑博士的分類法),因為後者的樂壇已開始著重包裝,玩偶像崇拜,大量生產,而前者則是DJ文化及電視電影文化帶契粵語流行曲普及之時,所以作者當後者為香港樂壇最輝煌年代,並以之與現今樂壇作類比,實是罔顧史實。

2. 作者將唱片銷量下跌的景況歸究於習慣非法下載的樂迷身上,並認為購買唱片是樂迷的道德責任。須知道市場是講供求的,消費者是理性的,非法下載也是因市場而生的。外國市場懂得轉型,以Spotify,Fan Club等銷售策略維持市場佔有率,日本政府又懂得收緊版權法,打擊盗版。本地唱片公司的老屎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就不能老羞成惱,將罪責放在理性消費者身上。何況香港樂迷從老早已不再用盗版了,而是上youtube聽歌,甚至下載free music player。香港没有如斯配套,樂迷當然出走聽外國流行曲聽K-pop,怪不了誰。什麼foxy盜版已經是上一代的產物了。

3. 作者提到現今香港樂壇多元化這個論點,竟然搬了Dear Jane出來說「我們還有Dear Jane」,真是笑能死人。Dear Jane 一加入華納就收起自己風格,翻唱「到此為止」, 我們還能期待這隊樂隊能為香港帶來多少多元性?講到樂隊有大把出色獨立樂隊唔講反而拿Dear Jane來講。講到rap大大個mastamic上年發了片唔講反而講陽萎了的農夫。作者對本地樂壇的認識恐怕不深。

人之患好為人師,作者懶理香港史實,怒小非法下載的樂迷,繼而盲撐香港樂壇多元化,可見有怎樣的樂迷,就有怎樣的香港樂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