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一所大學變得黯淡無光之際,同樣的香港精神,靈根本應深種的西環小區,也快將消失。
《大時代》中飾演少年方展博的黃寶龍(阿Sam),是精神書局的負責人,從他口中得知,西環精神書局,終因敵不過租金加幅,將於十月底結業遷出,剩下北角一店,繼續經營。
為何偏偏是它?我也不太明白,才剛讀完關於開益書店的新聞,又突然彈出個「精神」結業的消息。
精神書局祖傳下來三代人,一九五八年開業至今,十年前,旺角店結業時一水二流,分兩年遷入西環屈地街、北角渣華道,經營舊書加二手教科書,西環店早已植根社區,有街坊生意,平日客人入夜七八點挺著勞累身驅而來,有緣買書,無緣作罷…西環區,昔日幾間小書店自立自足,形成掎角之勢 ,互相支援。
但港鐵通車,租約洛陽紙貴,一切都要變,「西環店,兩年前續約加租兩成(算少,所以怕今年加得多),今年傾續租,傾唔掂,仲諗住剛好出面話無人租(舖市弱),會有希望,點知都係唔得(加幅)。」阿Sam為此奔波多時,豈料租太貴,幾乎無路可走,「 打算盡量搬同一區,點知好靜嘅山道,都要三萬蚊租,嗰度除咗個港鐵出口,根本咩都無﹗」
現時西環店約五百呎空間,月租四萬蚊,如果像北角店般勉強收支平衡,尚有續租籌碼,但如今其實蝕住做,「本來已經蝕,無理由再蝕多啲。」員工都是世伯,早已不介意返少啲工,解決人工問題,但租金談不攏,再有員工撐,還得要走。
「係咪我搞得唔好?」自責的阿Sam,曾接受報章訪問稱,自己本來搞時裝生意,轉行賣書,是希望能夠守護爺爺一代傳下來的文化事業,即使一時不熟悉書籍買賣,他也得學懂它,學好它。混了兩年,他終於由新手變行家,收書、執倉一腳踢,一身打扮亦由大半年前的金髮潮Look,改為平實「書店Look」,「這樣看起來會否更像賣書?」他跟我說。
曾幾何時,精神書局也是賣二課本的代名詞,課本算不算文化事業?但其實,店內也不乏文史哲政經好書,識書人會知,精神書局,總是要遊走於書迷與大眾市場之間,並非單純賣課本。不過隨著新高中後,二手課本生意愈來愈微利,只會令整間書店營運變差。
賣二手書也可以有文化願景,他說想替這城市分擔「廢物」,只要書店賣去一本,城市便少一點浪費。口沒說得太不憤,但他接手「精神」後,確有不少抱負難展,例如想搞徵文比賽,打算跨媒體,加一點綽頭,這是他跟好些書客,大半年前一起想出來的構思,至分店結業了,仍未能夠實行;又例如他旅遊至台灣,與多位當地書店老闆交流,正打算將「訪問」內容,貼上書局的facebook,令更多新一代,認識精神書局以及同道…剛進壯年的他卻能夠穩紮穩打,懂得書市需要耕耘,堆書山要一本一本,從沒捷徑這道理;打點西環店清倉特價的這一天,他仍忙於收書,「原本已經唔收,但係熟客,佢又趕住搬,唯有去咗先。」
救書如救人,賣二手書的,也有這份偏執,看來這位當家,不是白混。
他八零年出生,屬於《大時代》。跟他談《家變》的一代,有點像他的西環老書客,他則跟我談《季節》,緬懷八十後兒時記憶一番,當然這些昔日TVB記憶,如今都已作古。如果不是《大時代》,這些陌生的名字,對不少人來說,早已視之為二手書,微不足道得有點毛骨悚然。
說起來香港的書店,生存環境愈來愈怪,有些小書店早已賣盤予內地人,未賣的,近日盛傳賣盤,而有些小書店,賣支紅酒也被嫌棄,卻同時有書店賣奶粉,則為書客接受,似乎到頭來一切都是公關做得好與否的問題。
精神書局呢?若真的剩下北角一店,如石牆樹沒有依靠,可有出路?書局店面不如森記大,想養隻貓也不行,替他擔心,他說:「好難做,又無理由間一半來賣咖啡,反而書沒位置擺。」賣紅酒嗎?不。他堅持書店要賣書,但問到有行家賣紅酒,他又不諱言為求生存,無可厚非,「如果賣書維到皮,根本無人諗其他嘢,其實賣紅酒同賣咖啡,沒多大分別。」
精神書局兩店,合共每年賣十萬本書,一蝕一賺,打個和,但我看到「幾蚊一本蔡瀾,幾蚊一本衛斯里」,還要半價清貨,認真心淡,問他「會否擔心其實幾蚊都沒人賣?」他不置可否,只是羨慕台灣,書有需求,租金不高,「台灣書店進入『戰國時代』,有書店結業,但也有不少機會,冒起些特色書店。」在台不足一萬港元,就有目測差不多千呎的空間,即使開在偏遠地區,千里迢迢光顧的人也不少。
聽上去,阿Sam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心情多於傷感,畢竟新鮮人準備力挽狂瀾於既倒,卻碰上書市低迷的「大時代」。我在想,撐起香港的腰骨脊樑,本來就無分貴賤、大小,小書店老闆,也應該配得上有個「戰國」可以馳騁,不致於在喧囂與孤獨中,寂寂無聞地逝去。
備注一:精神書局西環店於九月三十日今天起,除了課本以外,所有書半價發售
備注二:這邊廂有人結業,那邊廂有人開張。香港誠品尖沙咀店將於10月9日開幕。10月8日晚更有「盛大之夜」派對,並寄予會員50蚊消費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