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連詩雅,久違的「港女」議題再次熱烘烘。小女乃土生土長香港女生,不拮据的時候會跟友到酒店下午茶、熱愛坐café食brunch。碰上有心情打扮一下的日子,會很經典地要求朋友拍幾廿至百張相,然後挑一張滿意又懶不經意的放上社交網絡呃like自娛。小住過英國兩年,在港的本科都是用英文讀,說話的而且確常常會有中英夾雜的情況出現(不過本人祟尚英國口音,而英國人並不將”r”唯恐世人不知地發音; 加上兩年在英的經驗並不足以令我化身成BBC/native speaker,是故母語廣東話依舊字正腔圓,且不用忙著捲脷,大幸。)因為心虧,所以問友: 「我算是港女嗎?」「不折不扣啦。」我大驚,她續道:「你的「港女」,是十分本土的意思。因為觀乎你生活中的所有一切,都非常「香港」。」
赴英之前,我跟很多香港人一樣,厭倦豆膶般細的香港,渴想要外國遼闊的天與地。然而離開了出生地才發覺,Oxford Circus的百年建築再精緻,都不及香港的唐樓有韻味耐看;All Day Breakfast和scones再好食,都比不上一碗餐蛋麵跟熱奶茶慰藉脾胃心靈。其時,香港又正值多事之秋,人在外地,卻分分鐘比部份香港人更緊貼香港新聞,朋友甚至思疑我根本沒有離開過香港。
飛過半個地球,頓時才明白到「根」的意思。回來以後,還是會到ICC 103樓Ritz-Carlton俯視維港消磨一個下午,食被視為「港女」必做的afternoon tea。不過我最大的快樂,是晨早流流到中環鐵皮檔裕興,嘆份不可多得的花生醬芝蛋治;起得較晚就到深水埗維記要份咖央西多,滲透蛋漿的麵包之軟熟,入口即溶,絕對跟京都Smart Coffee的French Toast有得揮。
還可以順道到坤記買幾件糕點孝敬家人、逛逛鴨寮街尋寶;如果去開銅鑼灣,如果沒特別事做,就去天仁茗茶買杯溫熱奶茶,然後搭叮叮落中環,轉天星小輪到尖沙咀,沿著海旁散步至東鐵站打道回府。於我,這樣的一條行走路線踏實得來又往往感到異常幸福,並且只能在香港體驗得到。
如此想想,被冠「港女」之名也不並事必如遇上洪水猛獸。如王迪詩所說,出生在香港的女子,本來就帶「港女」身份。然而「港女」也有分種類。在這根本祟洋而且物慾橫流的香港,活在這城少不免帶點「小資」風氣。
從女生的角度,「小資」可以是偶發的樂趣——在自已能力範圍內的話。香港本來就是一個如此矛盾的地方:華美與市井共存,各自各精彩;會食高檔餐廳,同時懂得珍惜本土大排檔/茶記的滋味、追求品味,但不抑壓甚至否認自已的根,這也可以是一種「港女」本色。
最彆扭的情況,就是刻意營造”posh”的形象:鄙視雲吞麵以為就可自抬身價、母語不知何故突然說不正,誤將作狀當高貴……凡此種種,叫人看著汗顏,惟當事人顧盼自得,面不紅耳不赤。對於此類「港女」,嗯,人各有志,我無補充。